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修行者第24篇將軍行第215及216集

修行者 <宇宙生靈學>
第二十四篇 將軍行
第二一五集 漫天烏雲

   <>
  何為漫天烏雲,而不是烏雲漫天?學者甲問道。
  時間已是三月七日的傍晚,氣溫已達20幾度。年輕人有的已穿上了白汗衫,而關外的地面才剛剛開始解凍幾公分。
  學者乙:漫天烏雲是天所固有的有常,而烏雲漫天是外來的異常。猶如媽祖所說,對天而言,雷電風雨總是情。天之情在於生,此乃天德。地之情在於養,此乃地德。人之情在於立,在於生存於天地之間,能站住腳。屯就是立住。是故《易》之前三卦為乾坤屯,即天地間。第四卦才是人,即蒙。故知屯乃人德也。
  學者甲:在上一集裡,廣西十萬大山東面海邊的那位醫生問,可否應用八宮卦法斷出人屬哪一宮?為何她們說,不可?
  學者乙:現在回憶一下,當初師寫到此處時,頓了頓,猶豫了一陣,最後還是決定不講此法。師認為若寫出,會產生導引上的偏差。一些人會不注重相應逼出通靈,卻沉醉於紙上談兵,最終什麼也不是。都是嘴上功夫,不是心上的功夫。猶如有些人熱衷於瞎猜瞎測能量一樣,開了旁門,正路就上不去了。
  通靈在於,不逼不迫難以通靈。若是路路通順,就逼不上通靈路。路路阻障方可逼入通靈。這叫逢絕路而後生。師寫的《修行者》一書,何故多閱多讀就可通靈?就在於教材一次次地封閉你的各種通路,把壓力逼上來,最後衝開通靈之路。若人修了一輩子修不出靈來,那不還得轉起來沒完。 是故,若是大講紙上功夫,不就等於是開了個口子把壓力泄掉了嗎?修行者個個都期望通靈,與本尊師、本戰團接上關係。眾多學者來信要求師告訴其本源、本師、本戰團等等。師閉口不言,就在於不開口子,讓你蓄足壓力,自己沖出靈關
  學者I:不妨好好讀讀教材上列舉的有關的案例。女巫為什麼能獲得眼功,通靈?全在一個逼字上。但女巫的路是被動型,先被逼上絕路,逼瘋之後,大災大病一場之後而通靈。修行人則應是主動型的,通過修煉,增高靈壓而出靈。原理是一樣的,僅是主動與被動之別。是故千萬不能開個口子,口子一開就算泄了氣了。同時,學友之間也不要瞎猜瞎測。一定要依靠自己。你一聽信,就等於是自我泄了氣。若練通靈又得重新打氣。還得補口子,不然會泄起來沒完。
  學者G:教材和錄音使學者產生與本尊師溝通的心願,隨著願力的加大加深,靈壓也就愈來愈大。當壓力達到靈點時,瞬間通靈!這個通靈永遠是自己的。女巫都逼到走投無路而通靈,修行者教材又逼又打又罵又堵,就是要你通靈。
  學者F:師在教材中之所以舉了很多女巫的案例,目的就是讓你仔細分析研究女巫的通靈過程。若是僅當個故事看,那到也能解解悶。
E:教材中的每件事都是有關的,無關是不會往教材裡寫的。自己體悟多少算多少。
學者甲:南京轉來一封昆明牛先生來的信。是寫給高先生的,內容是要教材。
學者乙:師說,這個人丟了。南京寄去幾批教材都退了回去,後來師讓銷號,不要再寄了。
學者甲:牛先生說,他是搬了家,裝修房子大忙了三個月。
學者乙:師說,有信則通,無信自斷。
學者甲:記得師說,老牛練功,首先要以安全第一。師對他好像是格外不放心。
  另有一封是無錫學者來的信,所提出的問題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前也有不少學者談到過這種問題。信是二月廿八日寫的,字寫得很不錯。正是江南多文秀。 一、小九拜時因光爆猛烈,出現休克現象。
  於是停下,改行九陰功普及型。
  學者A:大錯!可以減小火候,但小九拜不可停。此乃通靈神功!但只這一錯辰,就不知待何年何月方可通上靈。
  二、行九陰普及型也是一路地哈欠流淚、光爆、震盪。有幾次甚為劇烈,摔在地上仍震動,渾身抽搐不止。那種全身性的抽搐,就身體而言,有說不出的難受。但心裡卻有種難以言說的癢滋滋的快感。
  學者B:此位應加行九陽基訓,以提高承受力。 三、雖未進行觀香調零,但已體味出其含義。一次夜讀《修行者》教材,待看得瞌睡連天,睜不開眼時,順勢躺下而處於似睡非睡之中。於是,眉間接連出現如鏡面般的光亮,接著是一個極象法印的圖像,只是沒有外面的三圈。又出現自己的圖像。另一次是靜聽錄音,隨後入睡。眉間出現三顆星及網格。
  學者C:她早應進入觀香調零了。
  四、由於條件所限,無觀香的環境。
  學者C:可以觀法印。把法印圖案放在面前。也可以觀神女像。這在以前的篇集中都講過多次了。
  五、這個問題較嚴重……閱讀《修行者》之後,不想看其它任何文字,也不想看電視、聽廣播。看藝術類的感到牽強做作,看政治性的大都又過於乏味。如果長此下去,不讀書,不看報,不知會變成什麼人? 學者D:這裡就有個選擇的問題了,《修行者》教材就是幫人斷六根隔六塵。書報可不看。但停電停水的通知應該看看。山中寺廟就是為了不看書報,隔斷六塵。不隔斷六塵又如何修行。花藥欄是古代修行人千方百計要樹立的,只是苦於修立不起來。但如若立足於人道,就要看書報。
  六、平時也不願多與人打交道了,話也少了。寧可自己呆坐著……
  學者E:冷面修行,孰又知我有情無情。
  七、行九陰功第五式時,飛龍在天一招式,出現意識與身體的分離。錄音口令下擺時,意識要下擺,身卻僵立住一動不動擺不下來。
  學者F:順其自然,聽之任之。
  學者甲:你們看此位若何?
  學者G:腎虛,命中多難。
  學者甲:信上又說,以往雖僅接觸氣功兩年多,卻曾為學功花去數千近萬元。為氣功投入了昂貴的學費。總之,那已成為過去。
  學者乙:氣功在經濟上確實是坑害了不少的人。若總遇上類似那賣小瓶子的,買上一對兒就是一千元。
  學者甲:另一位學者在信中說,他們以前都是學中功的,已成為中功弟子,拜師表都在中功人手裡。中功門規森嚴,不准許學其它功法。若學了,人家拿著拜師表找上來怎麼辦?
  學者乙:氣功門派又不是過去的青紅幫拜老頭子?又不是過去的白蓮古教,不參加統一行動就燒房子?這些學人也真夠愚蠢了,到底是人民的天下,還是門派勢力的天下?那公安局刑警隊又不是虛設的?!門派拜師,學人都要交三、四百元的拜師費。一萬人拜師,就是三、四百萬元的收入。這不正是典型的封建幫會組織的那一套?是故,師曰,這種氣功是大煙土,和宗教性質一樣。是故師曰,吾是鴉片,而你們這些大師差得遠,才僅是大煙土。
  <>
  學者甲:這裡有一封是講附體的信。信文說,以往練功已二十餘年,身上附體很多,但出了種種小功能。行女神功後,不少低能量附體已離身自去,但高能量附體仍時時相侵。一次又見多個高能量附體上身。念了幾遍九陰功的淨身咒,它們才相續離去。 又說,在練入定時,出現過四、五次炸雷。由於怕死了,一動念而出定。想問問這炸雷又是如何?
  學者A:《修行者》第八篇第72集的最後一句話是什麼?
  學者甲:是的,我明白。另有一學者問,他們那裡尚有十多人想學女神功,但《修行者》19篇沒有了。有人說,只要交100元就可買個4999的位子。不知可有此事?
  學者B:胡說八道!又不是當官,那位子是花錢買的嗎?是靠自己相應練上去的!19篇的教材南京有,可直接去信聯繫。19篇若是供不上,純是當地沒有積極組織聯繫。
  學者甲:又一學人來信問,他原來供有西方三聖,現在神女像應如何擺?是並列放?放左邊?放右邊?放上邊?放下邊?
  學者C:隨意,如何放都可。本是十姐妹的事,誰又能挑誰?這都是讓宗教給教愚了。就從這點看,宗教可真不是個東西!
  學者甲:剛剛收到一份過時的刊物《重慶氣功》,951110日出版的。這家刊物是重慶氣功科研會主辦的,主要是推廣宣傳巴蜀天功
其中的第一篇文是“1995:中國真偽氣功大論戰。小標題是:
一、於光遠率先反擊特異功能
二、北京青年報在連續高調抨擊偽科學之後,突然調子變得緩和
三、南方週末工人日報重炮轟擊偽氣功
四、上海傳媒發出不同的聲音
五、科技日報率先發表不同意見的爭鳴文章
六、中國超人張寶勝走麥城過五關斬六將
七、名人紛紛各抒己見,參加論戰
八、論戰仍可能長期進行下去
這篇文章很值得作為資料保存。因為它反映了一個階段的氣功史實。
  在第一節中,文章寫道,1995326日,《粵港資訊日報》發表了題為《於光遠在罵特異功能》的文章,點燃新一輪論戰的導火繩。文章說……
  于光遠在廣州參加一個經濟會議時,嚴厲地說:特異功能,那都是騙人的!
  19955月,海口晚報記者採訪于光遠。他說,氣功中的所謂外功,是違反物理學基本原理的,我要堅決地反對和揭露。
  學者乙:師在9410月開始寫《宇宙生命學》,即《心語》108集。在952月印製了兩千套《修行者》19篇。在955月于南京首次開辦女神功第一班。在時間上正好和于先生同步。真不知作為一位大經濟學家的于先生,為什麼特別對特異功能感興趣?
  學者A:人不是石頭。就是石頭也是受環境的影響。人更易受環境的影響而具有不同程度的職業病。比如,會計師做事一般都十分認真,11就必須等於2。只要不等於2,則統統算錯。
  學者B:但凡是個人,就會有受環境影響造成的職業病。應該允許人從自己的職業角度去看問題,發表見解。
  學者甲:但作為經濟學家又為什麼格外對特異功能感興趣呢?
  學者C:有兩個原因。其一,對特異功能過份的宣傳,對社會是一種錯誤的導引。會引導大量人步入尋求特異功能的歧途,嚴重影響了生產力。工人農民都去搞特異功能去了,第一生產力、第二生產力將受到破壞。生產力一旦遭到破壞,經濟就會崩潰。作為經濟學家當然就會十分擔憂。這與西洋的那個故事正相反。 其二,是擔心國政受到特異功能的干擾和迷惑。西太后被氣功大師兄的功夫迷住了,對洋人開戰,結果大敗,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在現實中,國力要立足於顯態,而不可立足於隱態。
  故而,從于先生的角度出發,如何大罵特異功能,都是可以理解的。氣功人不必耿耿於懷。若是耿耿於懷,還練個什麼氣功?一點量也沒有又哪來的氣?
  學者D:錯並不在特異功能身上,而在於宣傳的火候上,和輿論的導向上。
  學者E:但言論自由是雙向的。允許宣傳也允許反宣傳。不允許宣傳和不允許反宣傳都不符合言論自由的原則。人家打一棍子,你自己趴下了,那是你經不住打。商業廣告的宣傳也是吹破天,並不需要什麼火候的問題。
  學者F:但是應有一個總的原則,一是不破壞生產力的發展,二是不讓民眾上當。
  學者甲:第二節裡,94年紛紛報導一本《女記者江湖追蹤佛子張小平》的書,稱此書為18萬言的舉報書,揭露張小平借氣功行騙的種種劣跡。954月中旬,張小平在石家莊落入法網。
  95414日,《北京青年報》頭版頭條發表《司馬南揭神功內幕》的文章。
  95511日,《北京青年報》發表雜文題為《妖言邪教》。文章說,國外發生的令人髮指的惡行,都與倡行濟世救人的宗教組織有關。應對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邪教行動產生足夠的警覺。近年來,國內上下大興氣功熱。朝野雙方熱好此道者如過江之鯽。本來氣功這玩藝兒只是方外之人尋求清靜、江湖人物混飯吃的手段。沒想到今天居然破門而出,來這茫茫塵世攪混水了。 想來中國自有氣功以來,無如今天氣焰沖天地風光過。因為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皆奉儒學為正宗,偶爾對佛事道場感感興趣,卻絕少給那些玄而又玄的邪術妖言以好臉色看……作為一個以正統自居的合法政府,絕不該拘泥於糾纏那些亂七八糟玩藝的真偽,而是不論真假,一概封殺!
  學者乙:從這篇充滿京腔土調的文章可以看出,上層鬥爭十分尖銳。我看,明著是對氣功,暗著是指政界上層人物。如文中說,朝野雙方,其側重點在這個字上。是忽略不計的,因為下文允許野修練氣功,即,是方外之人尋求清靜……” 故知,文章是針對在朝官員,而並不是氣功大眾。意思是,你不好好做你的官,去摻和什麼江湖氣功?
  文章在下面就更是明說了,作為一個以正統自居的合法政府,絕不該……”
  文章又給合法政府獻出良策,即,不論真假,一概封殺!文章指出,歷代統治者都是這麼幹的!
  學者G:這篇文章有個極嚴重的錯點,就是把正統合法政府與歷代封建王朝統治者劃上了等號。問題是,人民政府決不是歷代封建王朝。歷代封建王朝害怕人民,故而不論真假一概封殺!但人民政府是全民的政府,這個全民也包容江湖客,也要給江湖客一碗飯吃。是故,從人民的立點出發,就不能一概封殺!而是去其偽存其真,令民眾各得其所,安民樂業。
  學者I:這位筆者已失去了人民的概念,他不代表人民,而是站在封建統治者的立點去看待民眾中的雜七雜八。
  學者A:文章中所談的國外惡性事件皆是宗教活動。文章把宗教活動套在了氣功活動上,並稱之為邪教活動。國內氣功門派中,有大量的是具有傳統會道門的傾向,有的有宗教或邪教傾向。對門派勢力應予以制止,對宗教傾向,應加以引導,對會道門組織應予以取締,而不應一概封殺!英國狄更斯的《雙城記》寫的就是一概封殺!無辜的農村姑娘也被推上了斷頭臺。
  學者B:一概封殺的思想,是少數統治者的集團統治思想,而不是為大眾服務的思想。不是天下為公的思想,而是天下為私的思想。
  學者C:這位作者是深受孔子的儒教薰陶,儒教思想嚴重,儒教思想是專門為封建統治集團服務的。文章主張以教代政,以儒教思想一統天下。
學者D:這位作者為什麼不用馬列主義去指點朝政,而要用儒教思想指點朝政呢?
學者E:那就是說,這場論戰的背景,依然是宗教之爭。是儒教對佛道兩教的進攻。
學者F:既然是宗教之爭,那就沒什麼意思了,到是應該一概封殺!
  學者甲:第二節接下說,95512日至628日,《北京青年報》分四期刊登了司馬南的文章《偽氣功縱橫談》。司馬南說,聯想起我這些年追隨某些神人超人大師一再上當受騙的經歷,我又傾向於否定無(特異功能)。
  學者G:這是令人同情的。氣功界行騙之人數不勝數,上當受騙的學員更是不計其數。記得在956月,師責備南京的陳先生在磁帶上對學員不負責任。陳在寫給一位氣功師的信中抱怨說,咱們都是搞這行的,誰還不知是怎麼回事?!師從他這句話中看出,陳並不是缺少經驗忽視品質的問題,而是其出發點就是打算以氣功行騙!陳說,他也跟隨大氣功師多少年了,也知道他們是如何搞的了。大氣功師待他也不薄。大氣功師用得到的錢,還送給幾個大弟子金戒指。 若僅是從這點來看,司馬南勇於站出來指責氣功,是正確的,無可非議的。因為氣功再這樣搞下去,會給國家、民眾帶來災難。
  學者甲:第二節接下說,95526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北京青年報》在頭版頭條發表中科院院士、理論物理學家何先生的文章《奇人張寶勝敗走麥城實錄》。編者按說,本報謹以此文向全國科學技術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
  學者I:這則編者按語,是打算挑起科學與氣功學的大論戰!問題是毫無意義,就是再論戰十年也是論不明白的。猶如猴子撈月終是一場空。
  學者甲:第二節又說,《北京青年報》在連續炮轟偽氣功之後,突然停火!直到74日,才發表一篇調子溫和的文章,不要輕易用偽氣功這個詞
  學者H:明人點化慢,懸崖勒馬急。
  <>
  學者乙:又是何人點化了《北京青年報》社的總編呢?
  學者甲:是一位科普工作者。他說,我不太相信氣功,我也不練功。但我以一個科技工作者的寬容態度來對待它。他又說,需要一個較為寬鬆的環境……即使錯了,也不會有什麼所謂的批判,而是在探索中改變錯誤……”
  學者甲:第三節說,正當北方反擊偽氣功的炮聲漸漸疏落之時,南方的大炮又轟鳴起來。9563O日《南方週末》載文說,從第一例耳朵認字……16年過去了,人們應冷靜的反思。16年的研究開發,除了耗費國家資財、造成全國人民的思想混亂之外,特異功能有什麼驚人的發展嗎?一個12億人口的大國,如此長時間地被一種偽科學蒙蔽而久久不能醒悟,這本身難道不是一種恥辱嗎?
  95726日,《工人日報》頭版頭條報導一些科學家的呼籲:科學殿堂不容玷污!物理學家何先生指責說,(氣功)這不是科學,而是鬧劇。
  9583日至816日《工人日報》連續頭版頭條發表炮轟偽氣功的報導及該報評論員文章,指出,氣功外氣之說之所以到處雲山霧罩,就因為科學說話的機會太少。在許多問題上,還是名人說了算,長官說了算,而不是科學說了算。
  學者乙:科學是誰?誰能代表科學說了算?這個概念表示,其本身根本不懂科學。科學從來也不是說了算的。說了就算的就不叫科學。如果說氣功是偽科學,從這個論點看,也不過是以偽科學的方法反偽科學。又哪兒有個真?看來不過是個人與人之爭。不讓一部分人說了算,而讓另一部分人說了算。這場論戰充其量也不過是個名利權之爭。
   學者A16年來成果不大到是個事實。可科學發展到今天,又經歷了多少年?不能以時間長短論真偽。
  學者B:論戰並沒有擊中氣功的本質要害,之所以擊偏了,在於炮口是對人去的,而不是對氣功。
  學者C:反思也是應該的。氣功成果並不是可以靠突擊來實現的。古人研究探求了幾千年的東西,不可能在16年裡有突破。而且前面那一節已經說了,歷代封建統治者均對其一概封殺!略有成就封,就殺,又能有什麼成果可以留給現代人?
  學者D:這大概就是南京的陳先生在95年六月說的,他聽了上面的傳達。對氣功界,先掃蕩北方,再掃蕩南方,最後南北合圍長江。一些信教的老太們都相互捎了耳信,廟上的人說了,把家裡供的神佛像香爐收一收吧,要來運動了!
學者甲:第四節是說上海一些刊物認為對氣功研究不應一概否定。
第五節是報導在科技界的爭論。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
第六節是對特異功能代表人物張寶勝的成敗評論。
  第七節是寫名人登臺論戰,戲越來越有味了。95610日《法制日報》發表中國工程院潘副院長的文章,他說,中國不是缺乏資金嗎?只要請幾位當代濟公爺出來,運用他的意念攝物術就可以把外國銀行、倉庫中的黃金美鈔源源攝來,為我所用,何必去申請什麼世行貸款”……
  學者乙:這位副院長大概是被氣功氣懵了,開始說胡話了。怎麼和那位工人的言論是一樣的?
  學者E;和四川那位教育家也是一個水準。他說,羅地幹布不是有本事嗎?為什麼還要麗江大地震?
  學者F:千萬不能選這種人當國家元首,否則會引起世界大戰!
  學者C:他思想的潛意識還有強盜和賊的心理,查查他上一世是幹什麼的?
  學者甲:查那個幹什麼?他下面又說,患了絕症也不必尋醫求藥,只要請幾位大師在電臺上布功傳道,無論遠近都可不藥而愈……
  學者I:這個提議很不錯!值得一試。而且一定會有大批人的病好了。但不可能百分之百。這裡有個相應的問題。
  學者甲:95821日《工人日報》報導,華人物理學家楊振寧等四位科學家,表示支持何先生反對偽氣功的鮮明態度。
  學者乙:《工人日報》也走上了借名人的嘴說大話的路了。正是說人易,自做難。
  學者甲:第八節是小結。說論戰雙方的共同點是:
  一、雙方都真誠地相信自己是為追求真理而戰。
  學者A:正如文化大革命中的兩派,都認為這是國共兩黨鬥爭的繼續,而且都認為對方是國民黨。
  二、認為氣功是瑰寶。
  學者B:這一點是自我抹粉!反對方在於否定氣功,應一概封殺!
  三、雙方都表示要堅決反對偽氣功。
  學者C:這又是往臉上貼金。論點是偽科學。偷換了概念,變成了偽氣功。對方認為氣功是偽科學。自己找臺階下,變成個偽氣功。氣功又有什麼偽不偽?本是個信則靈不信則不靈的事。
  學者甲:全文結束時寫道,這場爭論還將會以各種形式(公開或不公開)長期進行下去。
  學者D:風也罷,雨也罷,總之都是一個晴。
  <>
  這場論戰的性質,以及修行者應從中吸取什麼經驗和教訓呢?全部分析資料就是重慶氣功刊載的這篇氣功史料。學者甲提出了這個問題。 學者乙:從這篇文章看,論戰的醞釀期是在94年。94年正是萬功張小平走紅的時候,穿梭各省作帶功教功報告。大約是94年下半年,女記者跟上了張小平,並寫了一篇18萬言的報告文學。被社會稱之為對大氣功師的舉報。形成了這場論戰的輿論基礎和思想基礎。
  學者A:作為記者本身,她的社會使命就是反映真實。至於社會如何對待這個事實,那就不是她的事了。
  學者乙:隨之氣功大師張小平在氣功城石家莊被捕。
  學者B:這是對氣功界的一個沉重打擊!雖說是氣功大師並不代表氣功,但氣功運動又與氣功大師無法分開,氣功大師代表當代氣功的最高技術成就。
   學者C:問題在於氣功大師並不僅僅是技術產品,他同時又是個凡人,具有七情六欲的人的屬性。
  學者D:是否應該把氣功技術成果與人的屬性分開看。成果是成果,人的屬性是個人問題。
  學者E:但是,人的屬性又不能與成果割開,產生某種成果,又與人的屬性分不開。
  學者乙:張小平在94年走紅,也正是另一位元氣功大師張宏堡走麥城的時候。張宏堡大師在司馬先生的一路追擊下,正處於走投無路。
  師正是在這個時候,在九華山開寫《心語108集》,即《宇宙生命學》草本。那是9410月初。
  師的寫作背景是,在山上看到萬千香客朝山拜佛,看到山下萬千修士投入氣功。在想,這裡面到底有沒有個究竟?他看到,氣功和宗教這兩條路都是走不通的。宗教是欺騙,氣功也是欺騙。於是,決定把探求的東西寫出來,以供修行者參閱。同時也要指出宗教與氣功的欺騙性。 在《修行者》1—9篇正文81集寫完開印時,已是95年正月。而在953月,氣功論戰公開爆發。
  論戰是從于先生在廣東和海南經濟工作會議上,否定特異功能開始的。直到9512月中國氣功科研會二屆一次會議結束。即從953月至9512月,歷時九個月。
  于先生否定特異功能的存在,是錯誤的。是犯了機械唯物主義加主觀唯心主義的錯誤。是一種職業上的先驗論。 特異功能作為一個現象是客觀存在的,僅僅在於如何從理論上去研究和解釋。于先生的錯誤在於,誤認為傳統物理學已是科學的頂峰。殊不知傳統物理學僅僅剛爬到科學高峰的山腳之下,距離頂峰仍差十萬八千。
  學者A:對於先生的論點應一分為二。應該從這樣一個角度來理解它的正確和偉大。他論點的本質是,依靠特異功能,不能富民強國。
  學者B:這是千真萬確的。經濟是一切的基礎,是第一位的。這在《易經》中已經開示得很清楚了。
  學者乙:從《北京青年報》的文章看,論戰的焦點,是認為政界、在朝官員給于氣功業過分的關注。並認為這是一種失政行為。
   學者C北京青年報的言論過於偏激而失正。它代表儒教思想、孔孟之道。事實上,國家對氣功業的支持是量力而行的,問題不是投入多了,而是投入少了,才使得氣功界放任自流。首先是在管理人材方面,投入遠遠不及氣功發展之所需,而造成在氣功管理方面的失控。在九五年初,我問師,氣功問題的癥結在哪裡?師曰:又哪裡有什麼問題,氣功問題是個管理問題。猶如一個自由市場,若沒有工商稅務員警去管理,那就會一片混亂,欺行霸市,明搶暗奪。氣功猶如是一個新開市場,尚未建立正常的市場秩序。正是亂世出英雄,有槍便是草頭王。大師、宗師一批批地湧入這個新開市場。
  學者D:《北京青年報》的言論也有可取之處。它看到了若是氣功混亂局面任其放流下去,會導致惡性事件的發生。氣功門派會發展為類似白蓮古教一貫道道德會等等那樣的幫會、會道門、邪教團夥,而成為與朝政對抗性的反動組織。
  學者E:這個問題雖不是很嚴重,但已有跡象和苗頭。記得在94年夏天,我手裡有一份中功畫報,拿給師看看。師略略一翻,說,中功要出問題了,它已開始走向自己的反面。
  我問,根據是什麼?師曰:上面有一則報導,中功成立自己的護法組織,去全國各地清理門戶。這個行為是觸犯國家法律的。除國家司法部門,人大之外,任何單位無權立世間法司法。僅是可以少許立些規矩,但規矩也必須以符合國家法律為前提。產生這種行為,說明門派勢力觀念已經很嚴重了。一旦形成門派勢力,那就是中點到了,開始走向自己的反面。師把畫報交給我,不住地說,可惜,可惜。一座高聳入雲的大廈,忽喇喇就是一片廢墟。
  後來,師說,以後你們一旦出去教功,切記不可搞門派。教完,抽身就走,不要總有個事業心
  <>
  學者E:《北京青年報》的錯誤,在於以自己的儒教思想去替代馬列主義的科學思想。提出了封建帝王採取的一概封殺的儒教理論。這種思想觀點,是歷史的倒退。是把現代社會倒退回封建社會。正是,形左而實右。那是一種士大夫思想,而不是王者思想。
   學者G:那位元工程院的副院長在論點上犯了一個列寧早已指出的錯誤。他提出讓氣功大師去搬運外國國庫的黃金美元。殊不知,神力都是有限的,更何況是人力?列寧說,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變成謊謬。
  至於《北京青年報》鼓勵一部分科學工作者挺身而出捍衛科學聖殿。這個行為和思想反映著一種封建衛道士思想的殘餘。也正是儒教士大夫思想的體現。
  學者I:氣功界需要科學界的説明而提高,科學界對氣功一方面應嚴肅認真,一方面應寬容指導。應與人為善,而不應與人為惡。
  學者乙:重慶氣功這篇文章的第八節,使用了一個在哲學上稱之為偷樑換柱的手法。
  論戰的題目是氣功是偽科學。即,對氣功的肯定和否定。而第八節裡,偷偷地把論戰的題目換成了偽氣功
  學者A:偷換命題在辯論裡稱之為詭辯術。如果對方承認了辯論的命題是偽氣功,就等於對方承認了氣功,只不過有個真偽問題。而不存在是不是偽科學的問題。等於使對方被迫承認氣功是真科學,而其中的偽氣功是偽科學。
  學者B:是故氣功界開始大造輿論,反對和打假氣功、偽氣功。這樣,就可使大眾接受真氣功,並認為真氣功是真科學。
  學者C:實際上,氣功根本不存在真與偽的問題。真氣功就是偽氣功、假氣功。假氣功偽氣功就是真氣功。比如,那位在無錫賣小瓶子的氣功大師,他的氣功能說是偽是假嗎?他是氣功界的刊物大肆宣傳的真氣功。但是,那500元一個裝108個咒的小瓶子,又是地地道道的假貨!又比如,玄靈功、玄德功都是道門真氣功。但他們合夥賣的無字天書,用一本白紙,上面一個字也沒印,上萬本的賣給弟子,卻又是在賣假貨、偽貨。
  在氣功界,所謂高層次氣功,有一個算一個,即非體育型氣功,其中都有大量的假、偽、騙。但它們又確確實實是真氣功。
  學者D:氣功的確是不存在真偽問題,氣功僅僅是信則靈,不信則不靈的問題。是個信則有,不信則無的問題。這是氣功與宗教的共同特徵。如果在理論上把這個特徵論述明白,這就叫科學。
  學者E:氣功現象在古代王朝社會是被禁止的。一律稱之為邪術、邪教、異類而誅殺之。儒教認為,氣功現象衝擊政務、經濟、勞作。認為是一種惑眾行為,對生產力的發展絲毫無意義,甚至會破壞生產力或使生產力瓦解。在傳統上均把氣功現象稱之為民間巫術和方術。
  學者F:在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社會穩定的前提下,對這種民間巫術進行開發、研究,這實質是向迷信的最後一個堡壘的進攻。
  學者G:現在的問題是,堡壘裡打出來了,外面的卻未能攻進去。北京青年報的儒教觀點是,只要出來,就一概封殺。永遠保存這最後的迷信堡壘。
  <>
  學者甲:外面又是風又是雨,現在是三月八日夜間十一點半。從昨天淩晨到現在,陰雨陰風沒停。麗江那邊又是漫天烏雲,雨雪交加。那裡的氣候為何那麼寒冷?
  學者乙:麗江是雲南的極冷地區,沒有夏天。那裡的人不知道什麼叫夏天,什麼叫熱。就是在盛夏,若一陰天下雨,人們都要穿上羊皮禦寒。故而玉龍雪山的白雪,萬年不化。所謂萬古亙冰,萬古荒原,指的就是麗江地區。
  學者A:從現代考古學分析,麗江地區遍地是古墓,挖掘出的出土文物顯示出在遠古時代,就有人類生息在麗江地區。考古學鑒定的頭蓋骨化石,認為是十萬年前的麗江人遺留下來的。還有大量石器、青銅器和紅銅器。
  學者B:麗江地區南北100裡,東西77O裡,地處金沙江、怒江之間。群山萬嶺,一座高高的玉龍雪山被稱之為雲南鼻祖。在這裡居住的昆侖八妖的後代,被漢地稱為納西族人。亦叫麼些族。實際應叫摩西族,或阿西族。
  在古麗江府北面的象山西側,過了玉河橋在金沙江東岸,叫阿喜渡阿喜汛。實際應叫做阿西渡阿西汛阿西渡就在玉龍雪山的西南山腳下,那裡是月光引渡的集結區。
  學者C:雲南省本身就是邊地,而麗江又是雲南的極邊地。入緬甸入藏和進入青海昆侖山,都要經過麗江。在古代,麗江以西稱為吐番蒙番。麗江地區的塔城關,就是通往西番的關卡。元祖大將軍入藏,入青海昆侖,就是走的塔城關道門祖師丘處機也走的是麗江塔城關。
  但是,自古以來,內地人極少涉足麗江。僅是在文獻上記載,把麗江女兒國人叫做蠻醋醋造反。派大兵攻打了四年才算平安。但也是讓當地土族人自治,即由土司統領。朝廷不派官也不派一兵卒。 直至清朝雍正元年,當地人要求歸順朝廷。於是朝廷方決定改土設流
  學者甲:什麼叫改土設流
  學者乙:土即土司當政自治。設流,即設立官府衙門。俗曰:鐵打衙門流水官。設流即朝廷任命官。
  清王朝接管麗江後,在雍正二年,即1724年,派命官萬成燕進入麗江。官職為麗江府儒學大教授。命官的使命是,首先對數千年不服天朝管的蠻醋醋進行儒學教化。重點是一個仁字、一個讓字。
  萬教授在麗江一任就是十七年。在這十七年裡,他把所見所聞,寫了一本《雪山外史》。 在1736年,即乾隆元年。正式派命官管學宣任麗江府知府。管知府是江西安福人,其到任後,發現麗江無文字可考,原是荒蠻邊地。於是決定組織文人修寫地方誌。此時已到了乾隆五年,即1740年,萬教授離任回鄉。他將《雪山外史》獻于知府。知府大喜,於是就以《雪山外史》為素材,修書《麗江地方誌》以報朝廷知遇之恩。
  自元朝以來,元祖大將軍借道麗江入藏入青海進入西番。對麗江的政策是安撫。明朝在麗江設軍民府,也是以安撫為主,不過問地方之事。直至清朝乾隆皇,正式派知府,以安撫為主,但要大力發展農業和經濟。 到了乾隆八年,即1743年。第一部官修志書成冊。書版存于麗江雪山堂,後毀於兵變。現在,世上僅存一孤本,保存在上海圖書館。
  麗江在太古時代稱之為若水。以後古代又一度稱之為黑水,又稱之為邪龍等等。直至元朝,命名為麗水
  麗江府的東北西三面是金沙江。在北面的金沙江南岸是高聳入雲的玉龍雪山。古志曰:猶如一擎天玉柱支撐著雲南天。山上一年四季白雪不化,被稱之為極冷地區。女神功法中的《雪山青蓮》,就是以玉龍雪山為背景。九陰功也是以玉龍雪山為背景。
  在玉龍雪山南面有象山、吳烈山、七河和玉河,以及玉河與金沙江之間的阿西渡。麗江府就在象山、吳烈山、玉河包圍之中。
  古志曰:麗江在春秋戰國期間一度曾為楚國之地。但現代人認為找不到依據。據《觀世音傳》一書曰:觀世音曾轉世為楚王的三公主,出家後西行雪山去尋青蓮開悟。在到達雪山之前遇險,為一白象所救。後騎白象入一山中,白象被一巨蟒所吞。此山即是象山
  太古,聖觀音在古青潭立六字塔。故,麗江通往西番和蒙番的要寨,稱之為塔城關
  在麗江府西側是怒江。怒江東側是一片片山地。古納西人就住在群山之中。納西一語是音譯名,實際應為阿西人。阿西跳月就源於此處的阿西渡。在怒江東側麗江地界內,尚有一條南北流向的大江瀾滄江。在江山之中,有彎弓村麗江井日期井等女兒國村寨。 麗江府的州界,東北面是金沙江,西北面是塔城關西番界。南面臨劍川界龍州界雲龍界。南北僅100裡。東面是金沙江,西面是怒江,過了怒江就進入怒夷界即緬甸。東西為77O裡長。
  學者A:古志曰,麗江乃古越屬地。實際上,在太古時代,麗江稱為古月屬地。古月即羅地幹布也。古志曰,麗江發脈於西藏枯爾坤。元世祖革囊渡江,大將軍席捲青海,皆取道於此。西北藩籬,誠極邊重地也。
  知府大人管學宣志序中曰,麗自元迄今,入中國版圖,曆五百年。
  故知,麗江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是從元朝開始。管知府又曰,自麗納入中國版圖之後,邊民為國衝鋒陷陣,為國家出死力,固疆圉。
  川貴兵響,右副督禦史,張督察在志序中曰:古西南蠻地也。而麗江尤界極西,外與吐蕃接境,號笮都國。自元朝納入中國版圖,改叫麗江。
  古麗江一度稱為羅些城。在太古時,曾叫羅仙城。毀於第一次天地大戰。
  志序曰:唐樊綽亦以麗江為黑水,雲羅些城北有三危山。
  在乾隆六年,刑部尚書,兼管國子監事劉吳龍在志序中曰:麗江壤接番夷,邊陲荒陋之地,故屬土官。自雍正元年,土人控訴,乃與內地一體置守。
  在志序中又曰,麗江古國一直獨立,在元、明朝時,雖列為州縣,但僅是個空名,實際仍隸屬土酋。直至1724年,清王朝才決定正式派流官到任。
  學者B:從志序上看,蠻醋醋所居之山地,實在是太荒涼了。氣候又是極惡劣,內地人難以生活。
  古志在形勢一節曰,三關壁立,特嚴邊寨之防。兩江帶圍,盡屬壘巢之種。
  那就是說,直至1743年,部族人仍壘巢為居,沒有房子住。 在氣候一節曰,山峻風高,四時積雪。雖盛夏不服單袷,遇微雨即被羊裘。麗江極冷也。
  在祥異一節曰:明朝天啟四年六月,地震。
  學者C:我記得那正是山東白蓮花舉兵之時。但記不准了。
  學者B:又曰,康熙31年,四月,雨雹大如拳,人畜多斃。
  學者C:古志曰,當年諸葛亮南征時,駐師麗江,發兵擒孟獲。然後又任命天竺國白飯王的後代龍佑那為酋長,並賜姓張。
  在唐朝德宗興元元年,異牟尋改國號大理。在大理國內封五嶽四瀆。以點蒼山為中嶽。東川界線雲露山為東嶽。蒙樂山為南嶽。高黎貢山為西嶽。玉龍雪山為北嶽。
  在唐朝貞元九年,大理國王遣使上表于唐王朝。唐皇詔封其為雲南王。並使大理兵伐吐番,大破之。于麗江斷鐵橋,取十六城,俘其五王。此戰在麗江神川和麗江津州。
  至宋太祖乾德三年,王全斌獻雲南圖,請皇上發兵取雲南。太祖以玉斧畫大渡河,曰,此外非吾有也。於是,雲南與中國隔絕,由段氏竊據,垂三百年。而麗江為阿西蠻醋醋所據,段氏不能服。
  元朝忽必烈兵攻大理,大理將高和戰死。忽必烈在麗江設管民官,後又改稱為宣慰司軍民總管府
  明朝時,派穎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將軍,永昌侯蘭玉,西平侯沐英為副總兵,征雲南,克大理。在麗江石門關大戰,後設麗江軍民府。
  直至清朝雍正,朝廷方正式派官出任麗江,降土府為土通判。皇上聖旨如下……旨:該部議奏,欽遵該臣部會同戶部兵部會議……
  稱:揀選清廉有才,熟悉夷情之員。麗江府印一顆,即令新設流官掌管。新設麗江知府一員,備役四十七名,歲支俸工銀照例支給。
  <>
  學者D:從聖旨上看,皇上做事也是很認真的。聖旨接下曰……
  再查,該督既稱麗江府地方,距鶴慶府僅七十裡,有總兵官駐紮,石鼓汛有遊擊一員,阿喜汛又有守備一員駐紮,無庸多設弁兵。
  抽調二百名兵,聽該知府管轄。麗江府素無城池,今設有倉庫、監獄,宜建築圍牆、衙署、兵丁營房……查公捐俸工,相沿成習,不無巧借名色,以為科派裡民之計,久在聖明洞鑒之中……諭旨,通行在案。但滇省歷年捐助俸工,至今尚未清楚。今若又行捐助,恐仍派累裡民。應行令該督撫會同司道官伊等酌量,不派屬員,不累裡民,能捐助蓋造即行捐助蓋造,如力不能,請旨動用正項錢糧修築,庶不致貽累民生。 雍正元年十月初五日題,本月初八日,奉旨依議,欽此。
  學者E:在古志集市一節曰,日中為市,名曰坐街。無日不集。麗女不習紡織,布帛皆資外境。市中皆為稻粱布帛 食物蔬菜,無淫巧也。日用常物,問世亦稀。惟蕎糕麥酒,入市者必醉飽乃歸。
  束河市在青龍橋西,傍水為市。以食物,鹽酒交易相通。 元人句雲,好是日斜風定後,半灣紅樹賣妒魚。”’
  學者F:去麗江又不是去逛市,還是應觀山。相傳漢武帝遣使去蠻醋醋招安,夷人曰,是他大還是我大?氣得漢武帝在長安城邊開個大水池,以仿效昆明(古代一度稱麗江為昆明)。武帝令軍兵習水戰,然後大舉進攻克之。此為夜郎自大。
  且看玉龍雪山,在麗江城北三十裡。群峰插天,經年積雪。數百裡外,望之儼如削玉。山半有池,融雪飛流。盛夏伏暑,寒冽不可逼視。在雪山南面是芝山,上有紫蓋峰、獅子岩、天柱、瀑布、羅地幹布台,即太子台。有涵月湖、福國寺、北斗崖、丹鳳巒、老潭。 老君山在城西南250裡,山高入雲霄,為雲南省眾山之祖。山上多靈泉,人跡罕到,俗傳老君煉丹在此山中。至今仍極罕見有人登此山。
雪盤山在城西南200裡,上有十二峰,似十二宮。磷峋蒼翠,四時常有積雪。
花馬山在城西北35O裡,阿西蠻醋醋在上面曾建立女兒國。
漢藪山在城西北500裡。高可萬仞,上有三湖,各寬五畝,深不可測。
鳳羅山在城西七百里處,山高路險。
革落山在府西420裡處,奇險危特,俯臨瀾滄江。古人認為三危即此山。
  紅石岩在城西一百里處,紅岩峭削,儼如赤壁,逼臨金沙,直接石門,為蒙蕃咽喉,為滇西險隘。
  學者G:有山就有水。麗江山水冠天下,卻不似桂林陽朔那般小山小水,也不似廬山黃山那般中山中水。麗江山水以兇險洪荒而冠天下。且看中華第一水,金沙江……
  金沙江源自達賴喇嘛東北烏裡烏蘇流出。烏裡烏蘇譯成漢語為乳牛山也。其水名在藏語為母魯烏蘇,流至麗江府北的塔城關,從塔城關往東稱之為金沙江,亦名麗江。麗江東流,至永北府會合打沖江,東流經武定入四川界,至敘州,合岷江。
  學者I:三江即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並列從西面的緬甸、西北的藏區在大山之中東南流進入麗江地區。金沙江經現在的地點攀枝花會理的白雲山入川。古敘州可能就在現在的宜賓市。怒江就是麗江府的西界了,怒江西側就進入緬甸國了。古稱怒江西為怒夷人。麗江府地區正與緬甸交界。在怒江和瀾滄江之間,古名稱之為鳳羅大山。此鳳羅大山,今名叫碧羅雪山。其中的鳳字是表白衣素女心月狐,心月狐亦稱為白鳳、雪鳳。
  學者甲:I小姐真不愧是心月狐門下的雪山女,當年的老地方還沒忘記。你可就是在鳳羅大山突圍戰時陣亡的?
  學者H:貧嘴鴰舌,且聽說江……
  學者G:古曰,金沙即古若水;亦名麗江,亦名神川。太古人之所以稱此水為神川,是當年神人雜居時,此水皆為神人所居。
  《山海經》曰,南海之內,黑水之間,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
  且看麗江府的第二水,瀾滄江。它在城西450裡處,從北向南流。其南端又稱為九龍江,流入緬國。
  第三水是怒江,在城西745裡處。禹貢亦稱之為黑水。其南端又稱為潞江,流入緬國。
  餘下尚有清溪白玉溪玉河,皆在城邊二裡至十裡處。溪水瑩潔,石燦如玉。
  玉龍黑水玉龍白水,此二水皆由玉龍雪山流出,入金沙江。白馬潭岩阿潭老君潭,皆古木層蔭,蒼翠蔥郁,潭水清澄,林木幽深。潭中金魚,長三尺許。相傳昔有人欲網其魚,雷雹驟至,至今無敢者。若捕,則天雷劈之。
  最有名的,是海眼,此即古青潭。明清元時代稱之為海眼。數條急流江河,巨浸其中,其江河之水皆為此潭所吞而流入地下成伏流。
  海眼有落水洞,洞石壘結,千態萬狀。此洞即昆侖八妖所居。
  此外尚有東山河、戟子河、木別河,洶湧的石鼓沖江河、橋頭河、白石溪、巨甸河、通甸河、清水江、鹽井河等等,以及無數的山中溪流。足見麗江山水冠天下乃名不虛傳。不見麗江山和水,可謂不知何為山,何為水。
   <>
  學者I:山峻水凶稱之為險,為坎。坎之一卦就出於麗江之江山之坎險。第一次天地大戰時,昆侖山口青海一戰,羅地幹布中了十面埋伏,兵敗沿三江一路東南逃遁,進入了麗江地區。又分兵駐守玉龍雪山和碧羅雪山。依據天險抗擊十個大日的圍殲。千里麗江群山萬水,被西洋戰團層層圍住,日夜攻打。而羅地幹布,心月狐,昆侖八妖則據關險抗之。當年大戰的眾多關險中,除玉龍雪山門關之外,著名的尚有二十八關哨,都曾發生過激烈的爭奪戰。
  雪山門關,其險峻天成。元朝忽必烈由吐蕃入大理,破石門關即此處也。故此關稱名太子關。古人只知太子是忽必烈,殊不知此太子乃羅刹大帝國王太子羅地幹布也。
  在乾隆皇八年,餘下二十八關哨都曾布兵哨防。這二十八關哨是……
  一、石門關,上倚絕壁,下臨金江,騎不能行。
  二、邱塘關,關前兩山對峙,中通一道,崎嶇難行。設有守兵。管學宣知府題額曰:保刈天西
三、塔城關,關外屬維西地界,乾隆七年,奉題重修。
四、九河關,設有守兵。麗江第一任知府楊馝,建有牌坊,題額曰;道通百蠻
五、崗子哨,在七河裡內。哨民叫和合口均和價苴
六、節都哨,在南山約內。哨民叫和住吉日和他日毛
  七、餘下22哨,均有蠻醋醋哨民把守,其名為,和輝娘和節母和娘目和俗子口和俗子立和合娘寶和價和合娘已月子九月子楊月雙來子和毛口娘和退犯和沙地娜和哥香口和揮地娘等等。即各哨卡二至三名蠻醋醋設防。
  學者甲:關險又為何沒擋住元皇忽必烈的大兵?
  學者I:關哨之上只有幾個蠻醋醋把守,一擋就是元兵數十萬眾。數萬大兵日夜攻關,一攻就是數月數年。幾名蠻醋醋自然是守不住了。元朝有一次又發兵攻麗江的花馬山寨,重兵攻了四年才攻下幾個蠻醋醋守的關哨。 學者A:有山有江就有險。有江則有渡,有溪則有橋。
  金沙江上有九渡,較有名的是阿西渡和金江大渡口。在阿西汛設有官渡。大多渡口已下令禁止私渡。自雍正元年,大兵由麗江發往青海,平定青海,中甸歸誠。麗境大渡,總歸阿西。
  此外尚有瀾滄江渡、井裡渡、俸可渡。冬春用雙木槽渡江,夏秋用溜筒渡江。
  在城西六十裡處的海羅刹塘,渡口稱為古岸。康熙皇六十年,大兵於此進征西藏,于此古岸搭浮橋渡江。
  學者B:江渡十分兇險,膽小人是不敢爬進渡江木糟。但河溪石橋,木橋卻是格外風光。城邊的玉河上有玉河橋五座。其中修文橋題額曰:中流抵柱。橋畔有閣,閣上層供奉觀音大士,下層為詠詩所。深柳垂蔭,白沙回瀨。此橋是通判程廷偉建,題有詩並序。 白玉溪石橋六座。是明朝時土知府木氏所建。
  清溪石橋九座。其中有青龍橋、次美橋等等。其中清溪的東員橋,橋頭有一株數圍的大桃樹。廣蔭長畝,下可坐百人。仲春時,花開爛漫,數裡外望去如一片朱霞。此即桃花王也。
  此外,其它溪流水上還有十四座橋。麗江府城共三十四座溪水橋。
  學者乙:師說,麗江應再修一橋,或拆一橋,則可保太平。若修一溪橋則保人道,若拆一橋則保天道。
   學者C:有橋不可無信。在乾隆八年,麗江府設郵遞。古代把郵遞處即郵局稱之為鋪。如府前鋪,設四名鋪司即郵差,專司東遞業務。四名郵差每年的辦事費、工費、路費、食費,由官府支付白銀玖兩捌錢。
  學者甲:四個人一年的全部費用才是玖兩捌錢銀子。看來,物價是相當相當低了。銀子都那麼值錢,更何況是黃金?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洋人拿走了中國不知多少萬兩黃金?那又不知能養活多少人?
  學者乙:還提那舊帳做什麼?國弱民虛有人欺,國富民強眾人依。
  <>
  學者乙:在乾隆皇八年,即1743年,由麗江府修的官印《麗江府志略》中,記錄了當時認為的古跡。
  學者A:寫書的人當時大概並未感知到,他們寫書的同時,自己也被納入古跡。
  學者B:現在活著的人本身即將成為古,只是若無跡可留,也就無法成為古跡而冥滅,消失……1743年距今也就是250年。25O年前無跡可留的芸芸眾生,又有誰還會記得,還會理會?解放都快50年了,僅是轉眼之間的事。五個50年一閃即逝。到那時,誰又會記得和理會現在的這些活人?
  學者A:是故,很多人拚命吃喝玩樂,是因為知道自己轉眼就消失了。
  學者乙;《麗江府志》記載的第一古跡就是三危。遠古人稱玉龍雪山為三危,古曰:羅些城北有三危山。但搞不清為何稱之為三危
   學者A:聽師說,羅些城即麗江古城,太古叫羅仙城。三危是第一次天地大戰後的名。一危是指羅地幹布,大日罵他是邪龍。第二危是昆侖八妖。大日罵她是邪妖。第三危是心月狐。大日駕她是邪鳳。此三邪危據玉龍雪山抵抗天兵圍殲。
  學者乙:第二古跡是巨津州廢墟。在城西北三百里處,漢藪山東側,金沙江西岸,塔城關南側的大山之中。舊名羅波九賧,是阿西蠻醋醋大酋世居之地。
  第三古跡是臨西縣廢墟。在古巨津州廢墟西側160裡處。蠻名為羅裒,居民皆麼些蠻。後蕃人入侵,至清朝時僅存一山寨叫他照和村。 第四古跡是石鼓。諸葛亮南征時,帥兵鎮守此處,立石鼓以鎮吐蕃。石鼓在城西七十裡處的金沙江邊。
  第五古跡是武侯營,在城西北一百里處。俗名白粉牆。諸葛亮南征時在此屯兵,建築的白粉牆。至今不傾不倒。但不知此牆何用處?也不明白諸葛亮為什麼要修這白粉牆?
  第六古跡是明朝萬曆年間土通判修的玉音樓,上書曰:天顏咫尺
  第七古跡是龍湫。在城西南十裡處,闊數畝,四畔草結如藥植,履及一方,三方皆動。人或近之,風雨驟至。
  第八古跡是芝山洞,在雪山西南麓。林木幽異,岩畔有洞。
  第九古跡是太子洞,在雪山西北岩間。是羅刹王太子羅地幹布修行之洞。
  學者A:乾隆皇有聖旨,對麗江邊民蠻醋醋,稅課減免。
  《麗江府志》曰:麗江居滇極西,處萬山中,玉龍凝陰,盛夏積雪。居民刀耕火種,蕎麥果腹。環數百里之地,賦稅不敵一小縣。
  國家加意邊夷,輕徭薄賦,田不丈量,夷丁奉特旨蠲免。《書》曰;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易》曰:損上益下,民說無疆。
  學者B:從清朝開始,對麗江首次進行戶口登記。府志曰:麗江原系夷地,無丁(即無戶口可查)。雍正元年改土歸流之後,清查出夷丁(即人口普查)2344人。由朝廷自古以來對麗江首次開徵人丁稅。每丁每年銀六分六厘。共徵丁銀15474厘。
  府志曰:自由朝廷接管麗江之後,人口開始增長。在雍正四年,人口比雍正元年增加 30人。雍正九年,增加 50人。
  在1738年六月,麗江府接乾隆皇聖旨:
  朕聞雲南麗江府,原系土府,于雍正二年改設流官。此時清查田地戶口,時有土官莊奴,院等類2340名,伊等並無田糧,皆願自拿丁銀。而此項夷丁,不得與有糧之戶一例攤減。其中不無貧乏之家,艱於輸納者。著該督撫查明,概與豁免。俾邊地夷民,永無催科之擾。該部即遵諭行,欽此。
  學者甲:看來乾隆皇轉世還沒轉糊塗。
  學者C:麗江產井鹽。著名的有麗江老姆井。井分三區.曰,天字井、地字井、人字井。改流後均按鹽法納為官鹽。
  學者甲:這麗江老姆又是何人?
  學者乙:昆侖八妖也!你若是去了麗江,可是千萬不能說昆侖八妖,一定要稱呼麗江老姆。不然,當地人會不給你飯吃!
  學者甲:可昆侖八妖的長相卻是極漂亮!極年輕!
  學者乙:那可不知是多少萬歲了?去麗江還是小心為好!山寨中人身上皆掛大刀!
  學者C:府志曰,在雍正六年,新增歸公商稅盈餘銀二百兩、十年加增銀六十八兩。在乾隆皇二年、聖旨又到……奉旨查減落地土稅。凡一切商賈課稅,盡行革免。
  學者D:府志記錄了當時的工資標準。
  知府一員(正四品)歲支俸銀160兩。府內設門子二名,皂隸,步快各十二名。轎傘扇夫七名。禁車六名。庫子四名。鬥級四名。每名年支工食銀六兩,共二百八十二兩。
  府經歷一員(正八品),歲支俸銀四十兩。配備門子一名,皂隸四名,馬夫一名。每名年銀六兩,共銀三十六兩。
  府知事一員(正九品)歲銀三十三兩一錢一分四厘。設門子一名,皂隸四名,馬夫一名。每名年銀六兩。
  府儒學教授一名(乾隆元年加級定為正七品)加歲銀至四十五兩。
  儒學訓導一員(乾隆元年加級從八品)加歲銀至四十兩。
  儒學設齋夫二名,膳夫二名,門鬥二名,年支銀共為三十六兩。馬草料銀十二兩。
  井大使一員(即鹽官)正八品,歲銀四十兩。
  府轄千總(武將)一員,餉銀四十八兩。坐馬二匹,乾銀(養馬費)二十四兩,共銀七十兩。
馬戰兵二十名,每名的銀二十四兩。馬銀每匹十二兩。
步戰兵八十名,每名餉銀十八兩。共1440兩。
守兵100名,每名餉銀十二兩。
此外,知府養廉銀1400兩。經歷銀28O兩。知事養廉銀80兩。
  學者甲:這額外支付他們養廉銀,不知是做什麼用的?不過從工資差別來看,上下的差額是很大的。四品官105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九品33兩。若按此推算的話,六品官為5065兩,五品官為5885兩。三品官為125155兩。二品官為14522O兩。
  知府的武將千總兵,相當於營長級,歲銀48兩。比七品官略高,差役就不行了,歲銀六兩。正規軍馬兵24兩,步兵18兩。地方軍12兩。
  朝廷,國家都靠稅收。若無稅收,官和兵的餉銀又從哪裡來呢?正是,民養官兵,官兵護民。國家財政靠的是稅,若稅收不上來,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防養兵、工程建設又哪來錢開工資。發展經濟才有稅收,機關才能有工資可開。
  學者乙:若去麗江應知當地民風民情。 學者I:麗江地區共有九大種族。
  第一種族,唐書稱之為麼些蠻。現代稱為納西族。實際是摩西古族,或阿西古族。俗名蠻醋醋。其性輕捷,柔懦,儇慧,相高,俗不頮澤。語帶鳥音,安分畏法。善勁弩騎射,勤儉治生。男子頭綰二髻,旁剃其發,名三搭頭。此三搭頭表三危神。其耳墜綠珠,腰挾短刀。四時皆著羊裘。婦人結高髻於頂前,戴尖帽,耳墜大環。服短衣,拖長裙,覆羊皮,喜好服飾錦繡金珠。族人分葉束買禾四支。現多姓,姓,姓
  第二種族,刺毛,居碧羅雪山瀾滄江邊。喜近水,語言類似僰人。性情似麼些人,男女皆穿白衣戴白帽。柔懦畏法,織麻布,種田地。
  第三種族,西番,亦名巴苴人。喜居高山,性暴悍狡黠。蓬頭跳足,善用弩箭。婦垂發,辮百縷,項懸青瓷珠。一年洗一次,洗時必先宰牲祭祀。
  第四種族,傈傈,有生傈傈,熟傈傈兩種。岩居穴處,或架木為巢。囚首跣足。高鼻深眼,身著麻布。獵取禽獸為食。居無定所,食盡即遷。佩弩帶刀,雖寢息不離。性兇暴嗜酒,一語不同,即持刀相向。俗好仇殺。居瀾滄江邊者為熟傈傈。而生傈傈更無人敢近前。
  第五種族,玀玀。散居荒山,刀耕火種。性暴戾鷙悍,諸夷均不與其往來。
  第六種族,僰人。寄居村寨,代人力作,男女皆事犁鋤。
  第七種族,怒人。居怒江邊碧羅雪山一帶。男女十歲後,皆面刺龍鳳花紋,見之令人駭異!男子發用繩束,高七、八寸。婦女結麻布于腰。采黃連為生,茹毛飲血,好食蟲鼠。言語不通。
學者甲:怒人是羅地幹布與心月狐的直系後代。
第八種族,狜猔。即吐蕃,今歸中甸管轄,金沙江邊皆其種類。
第九種族,人。與怒人相近。言語不通。耳穿七孔,墜以木環。
學者甲:七孔是表北斗大熊星座。
* * * * * *
一九九六年三月九日 大西邊山  
修行者 <宇宙生靈學>
第二十四篇 將軍行
第二一六集 開雲見日

   <>
  在上一集裡,主要是兩個內容。一是九五年氣功大論戰始末。二是麗江山水人情。
  麗江山水人情完全是依據清王朝乾隆皇八年,即1743年出版的官府文獻。當時派往邊地麗江做官的內地人名單如下:
楊馝,正黃旗人,雍正元年任第一屆麗江知府。後升任湖南糧道。
元展成,直隸靜海人,雍正四年任第二屆麗江知府。
馮光裕,山西代州人。雍正六年任第三屆知府。
靳治歧,鑲黃旗人。雍正七年任第四屆知府。
  管學宣,江西安福人。乾隆元年任第五屆麗江知府。於乾隆八年修成第一部麗江文獻,即《麗江府志略》。至今,麗江的全部史料,僅有此書。而此書僅存一孤本,保存在上海圖書館。 沈俞懷通判,浙江秀水人。
周亦達通判,山東臨清人。
孔興詢通判,山東曲阜人,孔聖第六十六代孫。其首次在麗江開辦學業傳授文化。
樊經,江蘇江都人。通判官位。
余文耀通判,浙江仁和人。
程延伸通判,順天大興人。
薑際昌,官位經歷,浙江山陰人。
王廷伯經歷,山西大同人。
趙良輔經歷,山西大同人。
蔡正敷知事,江西南昌人。
彥正鹽課大使,江蘇徐州人。
鄭大位鹽使,江南如皋人。 王侹鹽使,山東諸城人。
萬咸燕儒學教授,雲南石屏人。
名人魏方泰,麗江教書先生,江西廣昌人。
土司,土通判,麥宗,西域人,始入麗江,通各方語,土人推為酋長。
  麗江九族,皆為第一次天地大戰時,羅兵敗北,沿三江遁入麗江地區,與八妖、心月狐共稱雪山三危王的後代。尤以怒江與瀾滄江之間碧羅雪山一帶的怒人為最,男女皆在面部刺龍鳳,以表世世代代不忘龍鳳先祖先尊。
  麗江文化為九族東巴古文化。納西族人以象形文字記錄,代代相傳。至清朝,孔通判赴麗江到任,方首次辦學傳播內地儒教文化。現在的麗江文化是九族龍鳳文化與漢地儒教文化的混合。從麗江土文化,即九族龍鳳文化中,可以探求漢族,以及中華古族的早期文化縮影。地道的、土生土長的中華古族文化,就是龍鳳文化。其它文化皆屬外來。龍鳳呈祥已深深銘刻在中華人的心靈之中,無論是什麼外來文化也無法把中華古族的這個記憶冥滅。 話說山東曲阜孔聖第六十六代孫,孔通判到任麗江後,首次在荒涼邊埵之地辦學。古代辦學就是建文廟教化廟學。孔通判是按正宗儒教辦學。先建立文廟、占地1935分。文廟內設眾神位。配各種祭器,鼓樂,以及祭祀時歌舞所穿的服裝、靴帽、舞具等等。故知,正宗儒學屬多神教。禮神時祭牛羊豕等物,並鼓樂歌舞,唱禮神頌,舞祭神舞。 據府志記錄,文廟內設26個神位。祭神時,嚴格遵照乾隆八年新頒、欽定樂章奏樂。
學者甲:這乾隆皇倒是什麼閒事都管。
下面介紹欽定文廟春季樂章。
第一組曲
一、迎神,樂奏咸平之曲。唱詞如下:
  大哉至聖,道德尊崇,維持王化,師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純並隆,神其來格,于昭聖容。
  二、奠帛初獻,樂奏甯平之曲。唱……
  自生民來,誰底其盛,惟斯神民,度越前聖,梁帛具成,禮容斯稱,黍稷菲馨,維神之聽。
  三、亞獻,樂奏安平之曲。唱……
  大哉聖師,實天生德,作樂以崇,時祀無數,清酤維馨,嘉牲孔碩,薦羞神明,庶幾昭格。 四、終獻,樂奏景平之曲。唱……
  百王宗師,生民物軌,瞻之洋洋,神其寧止,酌彼金罍,惟清且旨,登獻惟三,于嘻成禮。
  五、徹饌,樂奏威平之曲。唱……
  牲象在前,邊豆在列,以享以薦,既分既潔,禮成樂備,人和神悅,祭則受福,率遵無越。
  六、送神,樂奏咸平之曲。唱……
  有嚴學宮,四方來宗,恪恭祀事,威儀雍雍,歆茲維馨,神馭還複,明擺斯畢,鹹膺百福。
  正宗儒學第一個字是,禮即禮神,拜神。孔子在易大傳中強調,聖人以神教化天下,萬眾服焉。是故,孔子周遊列國,首先是宣講應如何禮神。戰國時,屈原所在的楚國,南後最重禮神。她最忠實于孔聖的教化。 在禮神之後,是祭孔。下面是第二組詞曲。
  一、迎神,咸平之樂章。唱……(同時注上樂曲的音符,以便研究者試唱)
大哉孔子 先覺先知 與天地參 萬世之師
尺凡六五 尺上五六 凡六上五 尺上五五
祥微徽紱 韻答金絲 日月既揭 乾坤清夷
五上凡六 凡上尺五 凡六尺五 凡六凡尺
二、初獻,甯平之樂章。
予懷明德 玉振金聲 生民未有 展也大成
尺凡六五 上凡尺上 六凡上五 凡六五六
俎豆千古 春秋上丁 清酒既載 其香始升
五上尺五 六六五六 尺上凡上 凡六凡尺
三、亞獻,安平之樂章。
式禮莫愆 升堂再獻 響協鼓鏞 誠孚罍獻
尺凡六五 上五凡尺 上五凡六 五上五尺
肅肅雍雍 譽發斯彥 禮陶樂淑 相觀而善
五五六六 凡尺上尺 上五凡六 五六凡尺
四、終獻,景平之樂章。
自古在昔 先民有作 皮弁祭菜 于論思樂
尺凡五六 上五凡六 五上凡尺 上五六凡
惟天牖民 惟聖時若 彝倫攸敘 至今木鐸
五上尺五 凡上凡六 五五上尺 上五凡尺
五、徹撰,咸平之樂章。
先師有言 祭則受福 四海黌宮 疇敢不肅
尺凡六五 尺上尺五 凡尺五上 凡六凡尺
禮成告徹 勿疏勿瀆 樂所自生 中原有菽
五上尺五 凡六凡尺 五上凡尺 凡六凡尺
六、送神,咸平之樂章。
鳧繹峨峨 洙泅洋洋 景行行之 流澤無疆
尺凡五六 上尺凡六 上五五上 凡六五六
聿昭祀事 祀事孔明 化我蒸民 育我膠庠
五五凡尺 尺上凡六 尺五尺上 凡六凡尺
  文廟春季樂章,夾鐘為宮,倍應鐘起調。文廟秋季樂章,南呂為宮,仲呂起調。若有研究者可向音樂專家請教,並譯成現代樂譜。音樂學院的師生,一看皆能懂。 文廟秋季樂章,其詞不變,其曲有異。故只錄其曲如下。
一、迎神,咸平樂章。
六乙上尺 六凡尺上 乙上凡尺 六凡尺尺
尺凡乙上 乙凡六凡 乙上六尺 乙上乙六
二、初獻,甯平樂章。
六乙上尺 凡乙六尺 乙上尺五 乙上尺五
尺凡六尺 上上尺五 六凡乙六 乙上乙六
三、亞獻,安平樂章
六乙上尺 凡尺乙六 凡尺乙上 尺凡尺六
尺尺上上 乙六凡六 凡尺乙上 風上乙六
四、終獻,景平樂章。
六乙尺上 凡尺乙上 尺凡乙六 凡尺上乙
尺凡六尺 乙凡乙上 尺尺凡六 凡尺乙六
五、徹饌,咸平樂章
六乙上尺 六凡六尺 乙六尺凡 乙上乙六
尺凡六尺 乙上乙六 尺凡乙六 尺上乙六
六、送神,成平樂章。
六乙上尺 凡六乙上 凡尺凡凡 凡上尺上
  注:後四句原版無工尺譜,已失傳。本冊書將上海孤本之主要內容印1500本,以保麗江文化不絕。
  清朝廷為開發麗江,由知府官設玉河書院雪山書院,以傳播漢地儒教文化,教化夷民。又設義學書館十七座進行講學。如忠孝館、白沙館、九河館、江西館等等。在下井書館又設三間房為關帝廟,三間為義學館。
  當時官府辦義學,初,苦於無一人前來上學。邊地從不知學校是幹什麼用的?於是官府下令,子弟不赴學者,嚴懲其父兄。百姓不赴學,則拿鄉保示問。強行向邊民灌輸儒教思想和儒教文化,以期使邊民為順民。 在1743年,乾隆皇八年,麗江書館的教學內容,其課本及講學書目錄如下:
  聖諭廣訓 上諭 禦纂周易折中 春秋傳說匯纂 書經傳說匯纂 詩經傳說匯纂 日講四書講義 鳳儀六經 朱子全書 性理精義 古文淵鑒 大學衍義輯要補 孝經注解小學纂注 近思錄集解 四禮初稿 四禮翼 呂子節錄 重刻資治通鑒綱目 爾雅注疏 文廟陳設禮樂祭器圖 學政全書 文武官相見儀注 鄉飲酒禮 書院條規 錢名世詩 斯文精萃 樂善堂日知薈錄 全滇義學匯記 朱子治家格言省身錄 撫松吟詩集 明史 禦選四書文。共計三十四部書集。
  學者甲:這些書在麗江已無存了,文革一把火全光化了。上述三十四部書,是儒學正宗教本。
  學者乙:府志寫道,語曰,人傑地靈。麗江地區,雪山麗水,靈氣極盛,怎會不出人傑?夫大木產于名山,明珠出於滄海。
  <>
  在府志中記錄了麗江名人如下。
  一、元朝時的麥良。元世祖封其為元軍副元帥。其帥兵從麗江攻克大理,擒段興智。身佩副元帥虎符,以鎮麼些。又破鐵橋城花馬國,授封銀印。
  二、明朝時的阿得。洪武十五年,明軍兵下雲南時,阿得率眾歸附。明皇賜姓木。阿得率兵破石門寨,征巨津古寨,屢建戰功。
   三、木懿為麗江上知府。吳三桂打算叛離,在雲南計畫外聯蒙番。但必須取道麗江。於是煽誘脅迫木懿,授以偽帥。木懿在省城被扣七年,堅志不從,使吳三桂過不去麗江天險,無法與中甸蒙番聯合叛亂。
  四、木青之妻,羅氏女(羅刹女)。木青上任土知府,卻臥病不起。番寇入侵,羅女怒曰,彼以我新遭喪,子在繈褓,婦人無能為耳?乃親環甲躍馬,身先士卒,一鼓克敵。
  府志記錄了麗江山水薰陶的文學名士。
  一、明朝時的木公,字恕卿,號雪山。世襲土知府。于玉龍雪山南十裡為園。楊慎錄其詩104首,名曰,雪山詩選。
  二、木青,號松鶴。木公之曾孫。二十九歲病故。留下詩集玉水清音
  府志記錄的修行修煉者如下。
  一、明朝時的薊羽士。明正德間至麗,愛玉龍山,於是久住不去。每日寫《黃庭經》數章,其所居之室,常見紫氣繚繞,野鶴成群,馴服於階前不去。木公贈詩曰。山陰雨雪歸來夜,玉杖霞裙引鳳凰。後,飄然他往……不知所終。
  二、明朝嘉靖間,周月泉攜一鶴入麗江芝山。自稱來自終南。其豐肌美髯,黃冠羽衣。料事多奇中,縱口談丹術,筆墨間喜為幻渺之說。居數載,辭去。
  木公送以詩曰:
藝客遙將訪我樓,
嶺雲海鶴共悠悠,
醉餘說盡延生訣,
袖拂蒼髯不肯留。
  三、清朝,阿哈哈摩尼,西域僧。初至麗,往來雪山麓,以石結茅,終日兀坐。麗江夷蠻皆伺之。每夜趺坐石龕,喃喃持梵咒。晨起,取清泉灌其體,自頂至踵,雖嚴寒必日三焉。鶴髮童顏,步履如飛,或叩以導引術,笑而不言。神色清潤,年已百餘歲矣。後去麗江南鶴慶,住錫東嶽宮。
  四、清朝,處音都知譯名為法界金剛。順至己醜年,自西藏來。住錫解脫林,為四眾說法。初,未信服。嘗夜失所在,其徒導至西園寺,其正與銅像賓頭盧尊者談法,彼此互答,始驚異之。後,西園火災,惟賓頭盧像不毀。吳三桂叛逆,備禮來迎,固卻西歸。
  五、清朝,的癡,喇嘛僧。自幼入芝山修行。未幾,退居山嶺太極庵。每日默坐持念,不履城市五十餘年。鶴髮童顏,喜笑自若。隆冬大雪,露肘袒肩,一如常時。四寶法王及西域高僧來叩其所,皆敬禮之而去。
  六、清朝,一文仙,不知何許人?游至麗,棲息吳烈龍王廟中。蓬頭赤足,腰系鐵環。四時惟一敝袍,嚴冬大雪,流汗滿面。每晨入市,笑而不言。雖暮夜必歸廟中,步履如飛,乘騎者尾之不及。在麗二十餘年,容顏常如一日。一飲數十巨觥。向人索酒錢,只取一文,多給不要。因呼之為一文仙。
  七、元朝時麼些人麥宗,七歲知文字,長大後,凡吐蕃、百蠻諸種書契,無不通曉。且會聽鳥語。夷眾稱為奇人。其子麥良,後為元朝副元帥。
  八、明朝有江南人叫馬肖仙,善畫山水。西域聞其名請去,後又返麗。死之日,人見其指頭有字雲。
  九、清朝,楊成初。遇異人傳授,精于歧黃。麗俗信巫,不事醫藥。見成初指應如神,全活甚眾,醫道始行焉。今麗之業醫者,皆其傳也。
  麗江府是四品官府,知府又稱為太守。府下設州和縣,為州官、縣官,是九品位或八品位。太守相當於現代的大中城市的市委書記兼市長。其職務是:1、思想政治工作。在古代就是抓儒學教化,建廟宇。2、經濟佈局。古代是以農牧業、織布業、鹽鐵業為主。3、控制財政收支計畫的平衡。古代主要是人丁稅,田地稅,商業稅。4、發展集市貿易。5、掌握地方軍務。6、監督州官縣官的公務。
  太守的任命方式是兩種,一是朝廷各大部題奏御批,一是由省府題奏,經各大部議定後由皇上御批。
  麗江府下設若干州,如通安州,巨津州等等。州官,縣官相當於大中城市的區長,縣級市長。州縣之下就是裡保長,相當於街委會主任、村長、鄉長等等。
  古代朝廷主要是器重于太守,依靠太守管理江山。太守稱之為知府,州為州牧,縣為縣令。下麵例舉在清朝雍正二年,皇上親自對知府的訓令。諭知府:
  國家親民之官,莫先於守令。蓋州縣官與民最親,而知府又與州縣官最親。凡州縣興利除弊之事,皆于知府有專責焉。知府一官為州牧縣令之表率,承流於上,宣化於下,所綦其重矣。太守,吏民之本也。應廉潔奉公,和平正身,率屬以與民休養生息。其在,應使所居民富,其去,應使民思之,念之。
  乾隆皇三年傳諭:
  守、令為親民之官,最關緊要。而邊疆之地,夷民雜處,撫綏化導,職尤甚重,更不得不慎選其人……
  乾隆皇在諭中訓斥省府官(督撫),省官選能人去邊地,苗地,以資彈壓。乾隆皇曰,殊不知此等能人都是喜事之輩,為建立功名圖升遷而壓迫百姓邊民?而並非是實心實政,以撫綏化導做深入細緻的思想政治工作為本。
  乾隆皇又指出:文武不和,乃地方之大患,尤其是在邊地苗疆,更宜嚴禁而重懲之。以後,若有懷挾私意,彼此爭鬥指責,以致誤公事者,應從重議處,毋得姑容。欽此。
  乾隆皇表現出對雲南,尤其是麗江,格外的關注。
  在麗江府志的記錄中,對前面的麥宗又格外詳細記了幾筆……
  麥宗,麗江通安州麼些族人。七歲時,不學而自識文字。當時,他偶入玉龍雪山之中,見石中有水,飲之,突然能聽懂鳥語。
  一日,群鴉在林。有一鴉從南飛來,哀鳴甚急。群鴉也隨和哀鳴。麥宗曰,這只母鴉的雄鴉被白沙裡人打死了。眾人去驗之,果然!
  不久,麥宗又自通曉百蠻諸夷的各種語言。由此,麥宗被當地人稱為異人,並被推舉為酋長。
  府志尚記錄如下幾件異事。
  一、宋甯宗嘉定十七年甲申,元太祖南征東印度。大兵行至麗江鐵橋石門關時,忽然前軍報告,有一獨角獸,形如鹿而馬尾,全身綠色,能說人語。它說:汝王宜早還!
  元太祖問耶律楚村是怎麼回事?對曰:此獸名角端,能言四方語,好生惡殺。此天降符以告陛下,陛下乃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願承天心,以全民命。
  元太祖聽後,當日即班師返回,不再攻打東印度。
  二、山移
  鹹化庚子五月內,麗江巨津州白石雲山,山高四百餘丈,距金沙江約二裡。一日,山突然從中間斷裂,其中一半原地不動,另一半卻移置金沙江中。江水逆流淹沒苗田民房……
  州府層層上報上司、鎮守、太監等官,及滿朝文武。皆知雲南屢有邊報山兆
  三、神石
  麥宗常游獵於雪山中,見一獐,其色如雪,甚以為奇。追逐之,突然雪獐變為白石!重不可舉。麥宗拜石後又舉,其輕如紙。麥宗負白石下雪山,行至今廟處少許休息,白石卻又重不可舉,移之不動。隨後麥宗就在廟裡為白石立祠祀之。
  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經由麗江時,敕封雪石及雪山為安邦景帝
  時,麗江土府木氏率兵與入侵的吐蕃大戰(吐蕃現為緬甸境內),神屢現白袍將,跨白馬助陣。
  萬曆間,為白石重拓殿宇,鑄大鼎,大鐘,以紀其事。至今每年二月初八日,土人祭石祈禱多驗。
  四、石鼓銅釘
  相傳石鼓是諸葛亮南征時所立,是為鎮吐蕃,石鼓立于金沙江邊。本朝防汛衙門打算遷址於石鼓處,平地基時,挖出一石棺。石棺下麵有一大銅釘埋在地下,寬五寸,眾人又深挖五、六尺,大銅釘依然拔不出來,深深插入地中。眾人大驚,忙以土掩之。土人長者曰,是當年諸葛亮南征時以鋼釘斷地脈,以鎮吐蕃。如今銅釘尚在地下。
  五、鬱刃鐸鞘
  唐異等七人在麗江發現一鐸鞘,夷人視為寶。此鐸鞘出於麗水狀如月芽,有孔旁達。所擊之物,無不洞穿。夷人月月以血祭之。
  又有一浪人在麗江鑄一鬱刃,以毒藥並治,十年煉成。傷人即死,稱之為浪劍。
  六、耕者入潭
  昔有人耕于麗江之野,忽風雨暴至,眾人只見人牛犁旋繞卷起入龍潭。只見人牛犁在潭水中旋繞,越旋越深……
  七、雪山新峰
  萬曆年間玉龍雪山主峰旁,突生新峰,瑩玉燦目,勢若卓旗。有雪山新峰記專錄此事。
  <>
  麗江民俗與地理位置有關。山族中人自認為是千古之前天女所生,世世代代廝守玉龍雪山。由於與藏地僅一江之隔,常有喇嘛傳法。故麗江土族多拜佛信鬼。逢事有病多請土巫(當地稱為把刀,即巫師)論斷。其中尚有蔔筮者,其起卦蔔筮之法,應用的卻是結繩法。按《易大傳》記載,此法在漢地早已失傳絕跡,是伏羲年代應用的蔔筮之法。其易法要遠遠早于《周易》之蔔筮法。是故,研究易法者應去麗江考查,或許麗江土巫應用的是歸藏易法,或連山易法。
  麗江人於陰曆三月三祭拜真武大帝,即玄武。酒祭之餘行刀舞。古麗人以箭為禮,年節時拜見大頭目時,要送箭一支。府志記載如下。
  大酋長土司,擇所屬麼些大頭目五六人,皆戴白纓大帽,穿黑靴。中上頭目十余人,戴花纓大帽。小土頭目二十余人,戴藍纓大帽。共理事務,分管各山寨。土兵俱戴黑纓大帽。正月二十日,山民拜年見司時每人進箭一枝,土司待之酒食。
  夷民不習紡織,男女皆刀耕火種,力作最苦。服食儉約,俗尚古樸,惟好佛信鬼,佩弩懸刀。
  土人死時皆火化。夜用土巫名刀把者,殺牛、羊致祭。男女聚集飲酒,不哭,以醉為哀。
  後,官府儒教屢禁止,已改隨漢俗,土葬立碑,哭號。土風亦是清朝祭祀。
  夷人各種,皆有歌曲,跳躍歌舞。樂工稱細樂。箏笛琵琶諸器。其調有叨叨令一封書寄生草等名。
  有蔔筮者,俗呼阿明。念番語,結毛索。索所結,每以一物取象,結十三次,斷吉凶甚驗。
  元旦,設香案叩祝。自元旦至初九日.土人洗米淨香宰豕,極為誠潔。各就各壇,請刀把祭雪山,名曰祭天。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現官府令其改儒,名曰祭祖。
  六月,土人祭祖。二十五日為星回節,燃火炬三夜。土風古俗認為先祖先尊是天上的星座。
  飲食以大麥釀土水酒,味甚薄。大顆麥、無芒麥做饅首,以蔓菁湯咽之。燕麥粉以水調充腹。此為土人終歲所需。小麥面非享客不輕用。
果類以核桃,栗子,松子為多。
花以山茶,牡丹,芍藥,梅花為多。
藥屬:紫金錠(以雪山水合諸藥服之,通治各症,奇效。注:官府記)
羽屬:鷹,野鶴,白鷺為多。烏鴉,水老鴉,野雞。
毛屬:鹿,兔,狐狸,獐,飛鼠、麂,岩羊,虎,豹,熊,野豬。
官府重申,自古傳說麗水出金,實屬誤傳。麗水無金。全地區僅官府庫存黃金四兩。
  府志曰,自古傳說的西域雪山,人皆不知所向。實即玉龍雪山也。此西域雪山早傳聞于晉代。玉龍雪山,偉巨靈於天地,曆今古而特奇。祖昆侖以發脈,越天竺而雄峙。亙三危兮絡繹,傍九隆兮逶蛇。淩摩碧落兮張蓋,翹首大荒兮展旗。俯點蒼兮小小(注,點蒼山,哀牢山為雲南兩大名山,但與玉龍相比,只能稱為小小),渺哀牢兮卑卑。伊造化之神秀,森天柱之表儀。
  而或收晚霽,藏暮喝,送斜暉,迎素月,玉宇光纖塵,飛鏡臨丹闕,林際邀蟬娟。廣寒玉山爭輝,天上人間何別?
  天高高其無量,奪金烏以烜彩,射碧間而輝煌。晶光回赤龍之馭,還飄沁熱客之腸。
  鳥飛山容移,魚躍波心靜,置身山水間,疑在蓬瀛境。嗚呼!滄桑幻化,仙境模糊,此則斯山之勝概也。
  乃作歌曰:三神之聖兮望望然,嶽清峻兮渾脫琉璃。似越石姑射之隱見兮,可望不可即也。映冰心於玉壺兮清可鑒,禦天風而下覽兮神怡怡。
  <>
若去邊地麗江觀光雪山,有兩條路可行。
一、沿長江江渡至重慶。南京至重慶上水八天。武漢至重慶上水五天。
從重慶乘火車或高速公路至成都。
從成都乘火車經峨嵋山達攀枝花。
從攀枝花乘汽車西行至麗江。約180公里。
二、從重慶乘火車經貴陽直達昆明。
  從昆明乘汽車西行大理,約260公里。大理國有著名的洱海、點蒼山、雞足山。大理至麗江公路約160公里。從麗江再西行則進入西藏。
  麗江極少有人去,不僅是荒僻邊遠。寒冷的氣候使夏天,內地人也難以承受,無法從炎夏一下步入冰天雪山之中。另一方面是語言障礙,難以交流。現介紹幾個常用詞,也許能用得上。括弧裡是發音。 朋友(党阿)你好(納噶買)我餓(扼戎)吃飯(孜哈)飲水(提戟)麥饅首(都獎)下飯菜(樹哈)米飯(潛哈)白菜(匍菊)青菜(羅暢波)豆腐(諸)多少錢(奔能鹽寄)一二三四五(的你續籠瓦)騎馬上山(齋繞鈔容)寒(氣)衣帽(拉巴蒙古)點火把(這弭)房屋(戟)睡(意)醒(鳥)
  學者甲:明將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李自成攻進北京,大吃了十八天餃子。結果,吳三桂開關引清軍打了過來。吳三桂若不開關,清軍也打不了中原。
  學者乙:在歷史書和歷史課本上,都稱吳三桂是叛國叛族的叛將。這是個大是大非問題。但是若把時間放長了看,第一,如何明朝是國,難道清朝就不是中國嗎?第二,清朝滿族也屬中華民族,又哪裡來的叛族?第三,明朝崇禎皇已經在故宮北面的景山上吊自盡了,大明江山已滅,又哪裡還有什麼叛將?
  反之,如若八旗兵不進關,不攻下青海、西藏、新疆、內蒙。以後的國勢很可能是中國沒有東三省,沒有青海、西藏、新疆、內蒙。是故,歷史上爭的是是非非,僅僅是一時之是,一時之非。若放進絕對真理的長河中去,則無是無非。 朱元璋是農民將領,打了天下,坐了天下。李自成同樣是農民將領,打了天下,卻僅坐了十八天皇上。他若不過早殺掉李岩,紅娘子若不死,他也不致於丟掉天下。
  學者A:吳三桂的夫人極漂亮又年輕,住在京城。李自成進京後,若能立即將明朝將領的妻室保護起來,而不是去佔有。吳三桂也不會投清,說不定會降李自成。
  學者B:吳三桂的結局也是不樂觀的。
  學者C:清軍入關後,命吳三桂的軍隊作敢死隊,一直打到雲南邊地。並命他就地鎮守邊疆,不得進中原。
  學者D:於是,吳三桂在雲南為王,打算西出麗江鐵橋石門關,聯繫青海的蒙古軍,西蕃軍,藏軍,吐蕃軍對抗清軍。
  學者E:吳三桂把麗江割讓給了蒙古軍,以求蒙古軍支援。康熙皇十二年十一月,吳三桂反,攻佔了貴州,湖南衡陽。十六年,清軍攻入雲南又從蒙古軍手中收復了麗江。
  康熙十七年,吳三桂死於衡陽。吳三桂的部將郭壯圖等人擁三桂的孫子吳世璠,屯兵於貴州以拒清軍。十九年,世璠軍退回雲南。二十年,清軍再度攻入雲南,破城,世璠自殺。其部將率兵進入麗江瀾滄江山地。二十一年,清軍攻入麗江,部將自殺。吳三桂一支舊明軍全滅。
  學者F:康熙皇五十八年二月,命都統五哥率江甯,杭州滿兵二千名進駐雲南守邊。 五十九年,總督蔣陳錫進兵駐麗江,會合五哥的兩千滿兵,鶴慶麗江一千五百名綠旗兵,麗江土司兵五百名,攻入西藏。以後留下三百名綠旗兵駐守西藏,其餘全部經麗江返回。
  學者甲:現在的麗江府和清王朝時代的所轄地界已發生變化了。
  學者I:現在的行政分界,把麗江府西部劃為獨立的怒江州。麗江為行政專區,其西面就是新獨立的怒州和古雲龍鎮,南面是劍川鎮和賓川鎮的雞足山,以及楚雄地區(第一次天地大戰羅屯兵處)。
  第一次天地大戰間,羅地幹布和心月狐在怒江碧羅雪山突圍後,在大理的洱海會合點蒼山的羅刹守軍進入楚雄,準備取道昆明。但前軍探報,昆明滇池的美人山已佈滿了九天玄女的大兵,故又南下逃遁。而昆侖八妖軍則在麗江威脅雞足山,牽制雞足山西洋戰團對楚雄的進攻。
  到了清王朝,皇上還願,在雞足山修建完善了三十六寺七十二大庵以應報九天。不過,現在剩下的沒幾座了。真武廟和太子台到是還保留著。
  <>
  雞足山盤旋九道彎,古名叫九曲岩,後又叫青巔山,以後又改叫雞足山。其海拔3240米,有三個泰山高。玉龍雪山將近有五到六個泰山高。夏天,穿單衣不可進雞足,因為高處不勝寒。到了雞足山頂向北一觀,玉龍雪山茫茫連天一片。
  明朝末年,1639年,徐霞客奉麗江木土司之命,前往雞足山修書《雞足山志》。徐霞客登上雞足,北望雪山作詩:
  北辰咫尺玉龍眠,
  粉碎虛空雪萬年。
  華表不驚遼海鶴,
  崆峒只對藐姑仙。
  徐霞客寫的《雞足山志》是當地最早的一部地方誌。以後麗江木公又命其外孫彝族學者高空曌去雞足山修志。他一個月裡將山志修成,被眾人視為奇才。當地人稱他是小李白。
  學者甲:實際上,李白也是西域胡人,以後從西域遷居於四川。
  學者乙:雞足山有一鎮山之寶,稱為烏龍攪雲圖。此圖寬6尺長8尺,一片烏雲中一巨大黑龍張牙舞爪在雲霧中翻滾。此圖在明清兩朝一直被皇上視為國寶。
  寫西遊記的那位寬淨老法師說他的師父是虛雲老和尚。虛雲老和尚被稱為近代禪門泰斗。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虛雲和尚在陝西為光緒皇和西太后護駕。以後又護駕西太后和光緒皇返回北京城。從而得到西太后的器重。西太后和光緒皇問虛雲和尚,你想去哪兒為道場?虛雲曰,只要雞足山!並向太后和光緒皇,只要一件寶,即烏龍攪雲圖
  虛雲和尚受皇封為雞足山大主持,並攜國寶烏龍圖進入雞足山。而烏龍圖平素不准打開,不准人觀看。但只要一展圖,百里雞足山頓時狂風大作暴雨驟至。
  虛雲和尚在雞足山搞了一次千佛大戒,千名國內外僧尼前往受三壇大戒五十三天。
  學者A:在明朝,南京有一高僧,終臨時拜託徐霞客,因他生前是徐的好友,兩人常在一起吟詩書畫。高僧曰,一定要把他的骨灰帶到雞足山安葬。生前不能去,死後是一定要去的。
  學者甲:此位高僧為何要葬骨灰於雞足?
  學者B:他已悟出自己是彌勒戰團的人。這位南京高僧法名靜聞,是南京迎福寺僧人(此寺早毀),其每日禪誦《心經》達二十年。並刺自身之血書《法華經》一部,發願供在雞足山。
  到了19881223日,在雞足山為靜聞禪師修塔一座,高約三米。
  學者C:虛雲是清末民國初年的高僧。在他之前,明清兩代的雲南高僧要數擔當大錯兩位了。擔當和尚的法名普荷,別號雲中一鶴。他與大錯和尚是好友,兩人同參,奕棋,論書,寫詩,作畫,舞劍,堪稱僧中二絕。 擔當和尚出家前叫唐泰,號大來。年輕時曾拜師董思白習詩作畫。唐泰出家後入了雞足山,一日與大錯對聯。普荷吟上聯,東方欲曉天下識,大錯接續下聯,文采風流一擔當。
  過去稱雲遊和尚為一擔挑和尚,大錯是暗指普荷僧雖僧但仍不失文采風流。
  普荷聽罷,撫掌大笑曰:妙哉!好個文采風流一擔當。我就來個一擔當,擔當生前事,我為一擔當。從此,普荷自稱為擔當和尚。
擔當和尚的詩書畫被稱為三絕,他有一首踏雪詠梅的詩:
擔當多酒雪已降,
行行虛見老梅樁。
一枝兩枝折不盡,
呼童恨不連山扛。
擔當81歲時,作一偈而圓寂。偈雲:天也破,地也破,擔當蒲團誰敢做?!
  在1651年,擔當曾四海尋師,在貴州的他山下遇到錢邦芑,兩人一見如故。錢早有出家之意,擔當為其削髮,取名為大錯和尚。1659年,大錯入雞足山,寫了十二卷山志。擔當為大錯做了一偈:
一錯再錯鑄大錯,
壯志未酬坎坷多。
削去六根方清靜,
天機妙在《易經》說。
  大錯和尚精通《易經》,山中眾僧尼遇重大疑難問題,都請大錯決斷。大錯根據卦爻均斷的準確無誤。古代高僧均通曉佛儒道三教經典,更精心于《易經》,否則難成高僧。 在麗江府志裡,記錄有唐泰,曰……
  唐泰,字大來。萬曆末年入選為貢生。少負異才,長於詩書畫,人爭寶之。後,有流寇入侵雲南,其削髮為僧入山。法名普荷,號擔當。酷愛麗江山水清奇,土官雅重之,結廬于玉龍雪山西南以待。並題榜曰:冰豪。每痛飲,揮毫題詠甚夥。其詩慷慨激昂,胸中有物,未可以僧目之。
  學者甲:外面大雨嘩嘩地下,已不像春雨了。都是你們幾位念烏龍攪雲圖念的。現在是陽曆三月十一日子時,還是說說雞足山上的燃燈古佛吧。
  學者乙:在雞足山上一風烈處,有銅佛殿和袈裟石。殿中供的是燃燈古佛,其一左一右是四至大菩薩和維摩大菩薩,被稱為過去三聖。
  燃燈古佛手中一古印,稱為彌陀定印。佛經記載,釋佛最初是拜燃燈為師。
  釋佛一世為一童子時,遇一位叫瞿夷的女子,手持七枝金蓮。童子用五百金錢買下五枝說是要獻給燃燈佛。夷女聽罷又將另二枝青蓮一起給他,令他一併獻上。
  童子剛把七枝青蓮獻上,突然青蓮盛開。童子驚問燃燈佛,是怎麼回事?古佛曰,是心花開放。數劫後你轉世為佛,佛號釋迦文如來。
  維摩原是一國王,一日入山打獵,射中一吊額白虎。白虎逃至燃燈佛身後,維摩國王命眾武士圍射燃燈與白虎,但見箭紛紛落地。眾人定睛一看,所圍竟是一部巨大的發金光的古經書。只見燃燈騎白虎乘青蓮而去…… 釋佛將心印傳與大伽葉之後,涅槃而去。大伽葉奉釋佛密令去雞足山頂拜燃燈古佛。山上那塊袈裟石就是大伽葉的拜佛處。燃燈古佛命他在雞足山華首門內入定,八百萬年後出定,下山去牛井渡轉世的彌勒上山,然後助彌勒行渡。
  達摩朝拜雞足山,在華首石門前入定,在定中,魂入華首石門,得大伽葉所傳心印。出定後,傳禪,曰一心禪。
  <>
  學者甲:達摩在少林寺為祖時並未修得正法?
  學者I:是的。他將位傳給慧可後,獨自上了雞足山,在華首門前入定拜大伽葉。此時方得心印之傳。據說他下山後死在洛水,葬于熊耳山。他過去是大伽葉的弟子的弟子。以後其師命他去震旦(中國)修法。他渡洋先到廣州,然後去了南京。但南京留不住人,他渡江北行去了少林寺。以後他悟出真佛在雞足,於是傳位給了慧可。上了雞足山。
  學者甲:為何寺院裡也修關帝廟?
  學者A:自宋朝以來,朝廷以忠義教化百官萬民,故樹立學習的榜樣和標兵,以關羽為最。是故封其為俗神,令各地建關帝廟。佛教為了保持與朝廷一致,於是說關羽曾在唐朝時向神秀學佛法,入了佛教。並立為伽蘭神供在寺院中。
  學者中:不過,這種事也能湊熱鬧嗎?
  學者B:市俗宗教都是後天有為,大家一商量也就定了。對上符合聖旨,對下順應民意。原本就是熱熱鬧鬧一場戲。
  學者C:雞足山上有一座古寺,叫睡佛寺。初建於唐朝。起因是西藏一活佛入雞足山至華首門入定拜大伽葉,一睡而去,再未出定。於是建睡佛寺。現改名叫石鐘寺。直到現在,大批藏民或沿途乞食,或趕著大車入雞足山睡佛寺朝拜。拜後大行歌舞,然後取點土回藏供上。
  學者D:中國武術界的名人也都入雞足山石鐘寺拜佛。如,明代的張三豐,清代的董海川、甘鳳池、單思南,民國時的杜心武等等。
  學者E:古代高僧,一旦真的開悟了,必入雞足山華首門入定拜大伽葉,得真傳後再下山回歸。入不了定的高僧一是悟不出總渡師是大威大勢至菩薩。二是,就是入了雞足登上華首門入不了定,進不去石門也得不到大伽葉心傳之法。
  學者F:著名的禪門泰斗虛雲悟出來,是故登上了雞足山。
  學者G:虛雲和尚原藉是湖南湘鄉人。其父肖玉堂在清朝時出任福建泉州幕府。虛雲生於泉州,19歲在泉州湧泉寺出家,拜妙蓮為師。經妙蓮點化,要他西去雞足山。虛雲登上雞足山在華首門拜大伽葉,並發願在雞足山建寺立根。
  八國聯軍之後,光緒禦封虛雲為宏法大師。當時正值西太后7O大壽。是故光緒皇借題發揮,命虛雲去雞足山修建護國祝聖禪寺。虛雲去東南亞化緣,得重金後,在雞足山原唐代的缽孟庵舊址和明代的迎祥寺舊址上,修建了祝聖寺。建成之後,虛雲搞了個53天的千佛大戒。據傳,虛雲上山后,曾有一黑龍一白狐顯現。此事已載入山志
  學者I:虛雲是碧霞轉世,經妙蓮一點自然是明白了。妙蓮下界就是為了點化碧霞,否則一住胎就什麼都忘了。
  學者乙:那虛雲當然知道國寶烏龍圖的秘密了。此圖畫的正是玄龍。
  學者A:祝聖寺毀于文革。在1984年由賓川縣政府重修,已不是原來模樣了。那烏龍圖也只在大理州僅存一張照片。
  學者B:去年,1995年,師登上雞足山,馬上就留下幾個字,此乃中國佛門第五大道場,南無雞足山光陰界,大威大勢至菩薩。又說,佛門之人不經此門,終不得渡!
  學者C:前些日雲南那邊來信,說是在雞足山之頂要新建大勢至菩薩殿。這將是中國第一座獨立的大勢至菩薩專殿。
  學者D:妙師一語定音,復蘇了大勢至的古道場。並在祝聖寺傳了中華昆侖女神功
  學者E:一進祝聖寺,首先是哼哈二將。哼將持金剛環,哈將持金剛杵。據《封神》曰,哼將原是殷紂王部將,得真人傳其竅中二氣,一哼則鼻出兩道白光。哈將也是殷紂王戰將,得異人傳其一哈則口出一道黃氣。 後,哼將降了周武王,哼哈二將大戰不分勝負。以後,姜子牙封哼哈二將為神廟門神。
  學者F:佛經曰,哼哈二將是夜叉神。稱為金剛力士,又叫執金剛。佛祖身邊共有500名為警衛隊,其隊長稱為密跡金剛
  學者G:這500名夜叉神原是羅地幹布地羅刹戰團的後方留守。以後羅地幹布令其守護釋佛,並自命為隊長。
  佛教寺院的第一殿都是天王殿。內設四天王。在印度佛教產生之前,印度早已有四天王之說。認為四天王據守須彌山的半山腰。
  持琵琶的白甲者是東方持國天王。其統領顛狂鬼。持寶劍的青胄者是南方增長天王,統領雍形鬼和餓鬼。手纏一龍的紅甲者為西方廣目天王。其統領地龍軍和臭餓鬼。持傘綠衣,左手上有一銀鼠者是北方多聞天王,其統領夜叉,羅刹男眾。 此四天王都是羅地幹布地羅軍的大將。以後令其守護羅漢天。
  學者I:一般寺院都在天王殿的中間設立彌勒殿供彌勒佛。是表他所在的兜率天比四天王天高一層。
  學者甲:佛經中傳說,釋佛說,567千萬年之後,彌勒下界轉世,尋大伽葉接祖衣,學涅槃大法以渡眾生。並說要說法三次。
  學者A567千萬年是指地球從雲狀物剛剛形成地核時起算,至又成雲狀物散解為止。世人誤以為是從釋佛滅度時起算。說法三次,即是龍華三會,一次為一會。龍表天龍軍,華表花,表羅刹女。這也是羅地幹布之所以肯把花仙大院的後院借給彌勒的原因。是因為彌勒保證優先渡未來及回歸的龍華眾。故而羅地幹布將後院拿出供養彌勒。
<>
  在彌勒背後是韋馱天,他是專門守衛釋佛遺物的。據傳,釋佛滅度後,諸天和眾王商議火化遺體後,在人世間應如何建塔留念。正議時,羅地幹布到。他說,我得首先取走一顆佛牙,這是釋佛生前定的。剩下的事他不管。此時,韋馱發現羅地幹布身後躲著一個羅刹,乘人不備偷了一顆佛牙就跑。韋馱奮力追趕,終於要回那顆佛牙。於是,諸天,諸王決定任命他為釋佛遺物護衛。
  學者B:韋馱天翻譯過來表大陰天,永不開晴,不給面子。羅刹女最煩他,不上鉤,騙不了他。
  學者C:雞足山上住的都是白族人,祝聖寺的大雄寶殿也採取了白族建築風格。大雄寶殿四個字是中國佛教會長趙朴初所題。右邊是孫中山在民國二年,即1912年題的飲光嚴然四個大字。左邊是梁啟超題的靈獄重輝四字。
  學者D:雞足山上有一名寺悉檀寺。此寺是麗江土知府本增出資所建。於1617年建成。1624年明朝天啟皇上題寺名為祝國悉檀禪寺。該寺內的陳設具有典型的納西族風格。徐霞客於1638年住在該寺寫成《雞足山志》。麗江府南面的劍川人趙藩於1912年住在該寺寫了雞足山志補四卷。趙藩是清朝末年時的鹽巡使,著名的川成都武侯祠的楹聯就是他的作品。徐悲鴻的眾多名畫也是住在該寺時完成的。
  麗江的土知府本增,拜求觀音,請她把雞足山地脈接到麗江,以保世世百里為王。木家發願世世代代為雞足山護法。但接通地脈必須經雞足山上龍潭王同意方可。觀音找龍王商量,龍王礙著觀音的面子,不同意也不好。於是提了個條件,要木家把家財填滿龍潭方許可。
  木家將家財填龍潭,但怎麼也填不滿。觀音托夢,讓僧人在龍潭邊念七天七夜《心經》。七天后,眾僧以金銀紙元寶填之則滿潭。於是龍王許可。後西雙版納一小母龍來到雞足山,大勢至菩薩為表彰龍王許可建悉檀寺,作主將小龍女許之為妾。此龍潭王正是羅地幹布。
  雞足山文獻記載,觀音忙招來五百羅漢做工匠,其親自管伙食。普賢管物料,文殊當會計,地藏王當出納兼採購,使麗江木家很快建成悉檀寺。使得雞足山大王大勢至十分滿意,同時也調合了羅地與大勢至的關係。
  小龍妾常聽四大菩薩說法,很快修得正果。但神龍就是不開悟,業障太大。四大菩薩也無法,只好讓他等有緣人。
  虛雲和尚上雞足山后,一講法,神龍頓時開悟。雞足山的眾僧尼及山民都說,就該是神龍與虛雲有緣。
  湖南洞庭至南嶽衡山,皆是天鋒軍陣亡人。碧霞念舊部,轉世為虛雲,祖籍湖南。
  妙蓮點化虛雲去雞足,為的是讓去點化神龍。
  學者E:據大理地方傳說,明朝有叫楊埔的人入雞足山修道,在山洞中辟穀數月卻終不開悟。夜來得一夢,張三豐仙師點化曰,參透只應山僧語,得道玄機在誰心?
  楊猛醒來,只見明月當空正是子時。待啟明星起,晨鐘響了108聲,楊策杖入寺見一老僧,僧曰:參透只在天地心,道去誰知無我境。
  而天地之心在玉龍,楊登上雞足山頂向北遙拜玉龍雪山,從此得道羽化……
  後,武林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自然門武師杜心武,皆登雞足山遙拜玉龍。
  在雞足山頂修有四觀台,遊山人只知是觀風景,只有得道高僧暗知,必須在此遙拜玉龍。沒有玉龍許可,亡魂不准入麗江關,進不去白月道。
  學者甲:這位神龍爺有時也是混不講理。
  學者乙:是故山僧在雞足山金頂修了一座白玉塔,塔影正映入悉檀寺旁的龍潭。以圖以塔鎮神龍。可塔影卻成了龍潭中各色大金魚的玩物,它們在塔影裡遊來戲去。
  <>
  學者甲: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明師點化他的功法。為何第27參是參拜觀音,而最後一參,第53參是參拜普賢?
  學者乙:修行者要邁四大步。第一步是悟道,餘下三步是修道,證道,得道。此四步完成之後方可真正能渡人,即助道。後人則不然,道尚未悟,就成天大喊渡人。童子53參,參拜到第27位時,到了觀音這一步算是悟道。觀音只管引渡開悟。參到第53參拜至普賢時,為修道。普賢主持正法修行。但僅53參仍是尚未得到。是故善財童子在《西遊記》一書中,投胎牛魔王之妻羅刹女鐵扇公主,為紅孩兒。
  漢地修行,以53為修行之數。但殊不知以53為數修行是修不出去的,最高層次也僅是進入修道。是故尚須於九品蓮台補修多少億萬年。就是因為不知還有個55大參拜未修。各地寺廟天天晨鐘鼓108響,就是警世恒言,要修行者一定要按5355,即108大行法修持。55為天地大拜。其中,前28拜為星宿大拜。後27拜為九宮大拜,各宮三大拜。28星宿大拜為證道,後27九宮大拜為得道。完成108普賢大行法,方為知天地之心,尚需遙拜玉龍求道。此求道一是求麗江關通行道,二是大勢至白月道。按上述之法是直上羅漢天,不走九品蓮台補習班。不必在蓮台裡再蹲上多少億萬年。修出去就是聖羅漢和聖羅刹。不過在上面不叫聖羅刹,而是叫聖羅仙,或大羅金仙。聖羅漢叫大羅金漢。
  若是再修,則進入聖菩薩位。具足聖菩薩位者才方有渡人資格。 若是再修,則進入佛位。但佛不渡人,是故具足佛位者若要行渡,則自動下降為菩薩位。故而九宮雖都具足佛位,但不稱佛,有天命在身,凡緣未了,尚需渡有緣之人。
彌勒有行渡重任在身,是故不能稱佛,只能稱為未來佛。
燃燈古佛因自動下降為九天皇位,是故也不稱佛,而為過去佛,現在不是佛。
釋迦滅度後,因既不再渡人,又不退位稱王,是故現在仍為佛。
  學者甲:既然女神功法中的108天地大拜,如此關鍵,如此重要,卻又如此簡單。那麼,為何師在教材中不強調一下呢?
  學者乙:兩個原因。一是看修煉的老老少少實在是太辛苦,尤其是三伏大熱天,若再不注意補助,歲數太大的人會累休克過去。二是,真正的修行大法,實際是最最簡單不過,簡單得讓你根本不信,而認為是迷信。是故,師不願讓人們誤解,而使絕上乘的白娘普賢之修行大法落俗。雖如此,師在前面的眾篇集中,已在多處點明了此法。
  學者甲:你說的補助是指什麼?
  學者乙:行108天地大拜時,每天應多補充鹽和糖。有條件者在行功半小時之後,若能喝上一碗豆奶粉或奶粉,那當然是最好最好!
  學者甲:有學員來信說,其46歲時就閉經了。現已六十來歲,行女神功一個月後,又來了月經。問,是否正常?
  學者乙:師在教材中已講,女神功抗衰老,使人在生理上還童。能使66歲老婦生子,但應注意節育,別鬧出笑話來。現在四十歲的婦女進產院,那十八、九的小護士就天天沒好氣地損你,都那麼大歲數了,怎麼還不正經?!
  學者甲:為什麼雞足山佛門聖地僧俗居士都可以吃葷?
  學者乙:從顯態看,雞足聖地並不是漢地佛教,而是邊地少數民族區的佛教。西藏密宗僧人及藏民常去朝聖,東南亞小乘佛教的修者也常去雲集。而他們中有大量之人都是不吃素的。到了明朝朱元璋時,明皇派各路武林大內高手護送其妹妹朝拜雞足山,同時也將漢制佛教的規矩傳了過去。是故,在山門內各寺院不再准許吃葷,山門外修一大廟專供吃葷僧尼眾及居士居住。吃葷吃素自行方便。 以往,邊地少數民族祭拜時,還願時,都要殺牲。實行漢制後,山門內寺院不可殺牲祭佛。在山門外大廟裡可以殺牲祭拜還願。
  在大廟裡,首位供的是雞足山大王。雞足山佛教稱其是,三峰九化雞足景帝。他實際就是羅地幹布。當年護送大伽葉來雞足落草。而眾人不知的雞足山實權大王是大勢至,羅地幹布在雞足山要聽她管,實際是把他放在大勢至眼皮底下改造。九宮中,八宮對羅地幹布早已消了氣,只差大勢至的氣尚未消完。
  在大廟裡除山大王之外,兩側尚供有馬神和王靈宮。馬神屬儒教供的俗神,表忠孝。王靈官屬道教神。 古代朝廷視雞足山大王為護國安邦大王。山中白族村寨視其為本主
  學者A:真正主宰雞足山的是西洋女王大勢至。在山上古有聖母泉,此聖母即是西洋女王。聖母泉暗通大理的洱海,是當年聖母的西洋女戰團與大理點蒼山羅刹女戰團在洱海大戰時的秘密通道。
  以後和好了,在聖母泉上有一橋,名為雪陰橋。雪陰是表玉龍歸順大光明王西洋聖母。古代,在聖母泉上還有一塊形如金髮女郎的臥石。
  近年,有臺灣女尼道興師捐款修復了此橋。以後,聖母泉改叫盒子孔水,雪陰橋改叫盒子孔橋。
  學者甲:若去麗江,也就只好吃蕎麥糕喝蔓菁湯了。那雞足山可有好吃好喝?
  學者I:雞足山的板栗十分有名。松子也極多。最有名的是香筍,其筍尖的內心稱為筍衣。當年虛雲和尚帶了一批筍衣去北京朝見西太后,西太后非常喜歡吃。西太后還命宮中女才子畫了一幅出土青竹筍,畫中題詩曰:
靈山育就碧玉筍,
青翠芬芳愛思思。
入口微嚼味入脾,
夢裡還呼此筍衣。
虛雲則曰:香從竹裡出,筍宜山中采。
  學者甲:虛雲一代佛門大泰斗,為什麼總是虛著西太后?那西太後邊吃筍衣邊愛思思,我看她是心裡想著羅地幹布。
  學者乙:佛教若要成就佛業,當然必須要依靠國家朝廷,這是明講。暗講卻是,西太后又不是外人,她是小王母轉世。她們之間是同母異父。 在雞足山喝的要數牟尼庵的狀元茶。牟尼庵修建於1522年,其施茶所用之水是旁邊的玉龍瀑。在1542年間,四川狀元楊升庵因在朝廷議案時得罪了明朝皇帝,而被流放至雲南充軍。楊狀元專程入雞足山住在牟尼庵飲茶,一邊編寫茶經,一邊編寫山志。茶經及山志初稿寫成時,庵內失火燒之。楊狀元感慨萬分,在一斷牆上題詩一首下了雞足山而去。正是,人不逢時,處處災。
<>
1604年徐霞客入山在牟尼庵品茶。有感楊狀元所遇,題狀元茶詩一首:
狀元狀元真狀元,
可憐議案被牽連。
雞足靈山覓歸路,
那知失火錯前緣。
  學者A:古代遁入佛門的高僧,大都是壯志未遂之客。如擔當和大錯和尚,抗清複明未成,削髮為僧。而如今入佛門者,大多是吃飯發生了困難的人。是故,古僧為文僧,今僧是飯僧。
  學者B:佛教的現實意義,最起碼是使十萬僧尼有飯吃。使以佛教為因由從事的商業、旅遊業、手工業、工業等等得以使千百萬人就業,並有了飯吃。12億人口對十萬僧尼,平均12千人養一個僧尼。
  學者C:問題是一個僧尼能否行渡12000人以還果報?
  學者D:這也是僧尼無法修出去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果大律決定了現代僧尼根本修不出去。只好等八百萬年之後,彌勒入雞足山龍華三會。
  學者甲:如今方明白師為什麼僅渡15000人? 1/3過了關,餘下一萬魂在三界口。又三七開,七千眾在界口待命,三千眾返回投胎行渡。正是各了各的緣,各完各的指標。還是書歸正傳,雲南人嗜好焚香,不知何故?
  學者乙:嗜好焚香不僅是雲南,古代從王朝官宦至尋常百姓家,皆嗜好焚香。
  學者E:最講究的要算雲南大理州了。雞足山的許天俠老師對焚香也是很有研究。古代,雲南大理被稱為妙香國。泰國緬甸的異香,在雲南有大量進口。
  學者F:楊升庵狀元充軍流放入雲南蠻荒之地。臨行前,他在成都買了上品檀香數十斤帶到雲南焚香靜坐思三生,修身養性煉空明
  楊狀元來到大理國,方知雲南香盛內地。於是作詩曰:
妙香國裡國香妙,
隨香輕飄上九霄。
不圖人間福祿壽,
願變輕煙四海嫋。
==宋朝大詩詞家陸遊詩曰:
官身常欠讀書債,
祿米不供沽酒資。
剩喜今朝寂無事,
焚香閑看玉溪詩。
  雞足山大覺寺的妙惠介紹了開悟香方。將中草藥製成粉末,在香盆中焚之。
  配香的中草藥是,
  沉香,黃檀,降香,木香,丁香,乳香,檢芸香,官桂,甘松,三奈,薑黃,玄參,丹皮,丁皮,辛夷花,大黃,葶木,獨活,藿香,茅香,白芷,荔枝殼,馬蹄香,鐵面馬牙香,木香,炒硝。 三佛香方為,沉香,乳香,丁香,白檀,香附,藿香,甘松,遠志,葶本,白花,玄參,零陵香,大黃,降香,木香,茅香,柏香,川芎,三奈。
  學者G:內地的寺院一般不太講究,早晚僧尼上大殿禮佛時,一般都焚檀香小細木條和檀香木末。
  學者I:記得師有一次問西王聖母焚何香好。聖母曰,印度香雖好,但九級能量以下者承受不了。九級能量以下者,焚一般雜香就可以了。聖母說,印度香是供聖觀音的。小神小仙用不起。
* * * * * *
  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二日 西邊山  

  欲知後事,請閱第25篇天道行,第26篇地道行,第27篇人道行,第28篇斷後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