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川:在與功友一起打坐聽雪山青蓮時,見九宮衆全來了,其中有兩位坐在“我”對面,有一位坐在“我”身後,分別與“我”成三角形。每位聖母都有一道金光射向中間的“我”,使“我”的位置處於一片光的海洋之中,猶如一團光雲。請問,這個“我”是我呢?還是你本小姐?
曰:三魂同一受益。若沒有九宮聖母、大日佛王的加持,那是難以成就的。
川:打坐處於三魂合一時,見的那個“我”是你了,此時的音色二魂又是什麽樣呢?
圖像,本二小姐、本三小姐都在閉目打坐。
川:如果我成天除了睡覺就打坐呢?
本:只怕你不會那麽幹。
川:爲什麽呢?
本:如若你能那樣,大家上的都快了。
川:可我不過是個假外衣呀?
本:話雖是如此,也不能絕對。假外衣也需要能量的支撐,還有得是事情要做。假外衣的行爲思維對剛能出體的色魂有著極大的誘導作用,當你靜時,她亦靜,當靜到極時,你也就空啦。
川:我還是不明白,你們三魂和合啦,可我這個菩薩觀又是觀什麽?
本:但見如來。
川:如何是但見如來?
本:是觀菩薩,而不是菩薩觀。
川:那麽,行觀的我又是誰呢?
本:抽象的人生。
川:我說本小姐,你可別來老和尚那套。我可是沒文化的人,你也別抽象了,說點我能聽得懂的話?
本:自己是個沒心肝的粉羅蔔,還故意逗!你當是好玩?沒頭腦的死丫頭,長個腦袋不夠用的,稀裏糊塗的過日子。
被那老虎一樣的飛天羅刹女母夜叉本小姐大罵一頓之後,只好像她那樣打坐。坐了一會兒,本小姐開始變換手印,邊變邊說:雙手交叉,掌心朝上,四指張開,拇指相觸……口中念大神咒……記住,這叫“大羅刹金剛印”,是相應鳳擺金蓮,相應九天……
我持印默念大神咒,卻是哈欠連天……忽見金毛獅子,大日如來也來了。一問其位置,說是已臨半壁山師處。只見如來在師處飲茶,隨即天地九宮也都去了,都在飲茶聊天說地。曾聽師說,專以特級茉莉茶和自配的桂花茶招待大日及衆官。說人間茶本就沒味,淡如水,屬君子之交之物。請她們就得味濃點,不然她們就更是喝不出味來。就茉莉花茶而言,山城特級茉莉的味較濃郁,說這可能是與川地口味較重有關。我忙請大日開示……
大日曰:持印打坐,原是修行人的本份事。持印就是一種相應、相印,相應相印了,自然就獲得加持。
後來,我想試試此印,就持印呼喚文姬。忽見文姬身邊的香茗童子回話說,文姬軍政繁忙,有話代勞。我忙說,沒什麽大事,我只是試著玩玩……
甲:就像故事中放羊的小孩喊狼來了。
B:上面記錄中,談到了修靜方可成空。在修靜的過程,實質就是身心分離的過程,是能量在身心之間轉移和重新分配的過程。能量較多的向心轉移,人的感覺就是個空。
甲:色魂離身,爲何人也能存在?
C:色魂離身是瞬間,速度極快的忽進忽出。一般來說,進進出出色與身不離七寸。這也表現了物質人身的相對獨立性。比如汽車是人身,你是色魂。你開動車後,從駕駛室座爬上了車頂,車照樣開。但你不能總在車頂,又得很快爬進去打方向盤、換檔,拐了彎又是大直道時,你又可爬上車頂。
對於車來說,它認爲你是自在菩薩,進進出出。車擔心你會跳車離去,它就不能拐彎了。你說,放心吧,有得事要你去做。等開到地方了,那時才會跳下車,棄車而去。車問,那時的我如何?對曰,一堆廢鐵。
甲:有的氣功介紹方術、法術,說是運屍時可讓屍自己跳著向前走,但不能拐彎。
D:再就是,外學的手印並無多大作用,須是自己的手印,即是天魂持的手印,或是天魂教習的手印,對你才真正有作用。不過,在與天魂接通之前,也就只好借用一下手印,僅是方便之用。
* *
* * *
甲:今天是陽歷2月21日了,那芍藥已行風擺金蓮一式多日了。
E:那芍藥出土是極有看頭的,先是紫紅色的大芽茁壯的挺出地面,猶如九陰功的預備式持咒那般樣。隨後就是出一葉如神女傳書式,接下就是雙掌頭上合十,這一式的時間較長。
甲:從師的書上看,那句味是建議學者養盆花,但大多練氣功的人往往一生中忽略了養花這檔事,終生忙於疲於奔命了。
E:沒養過花,不會養花的氣功人可先從吊蘭、菊花等等入手。吊蘭的生命力極強,一片葉子插入土中也能生根成活。你就是十天半月忙忘了澆水,她也能硬挺著等你回心轉意。她最可貴之處是,能滿足氣功人求功心切的心態,只要是肥水足了,她是日新月異的見長,這一點高雅的蘭草是望塵莫及的。
甲:蘭草何故是望塵莫及?
E:蘭草素居深山,以仙自居,是故望凡塵而不及。但氣功人不易養蘭,因爲她不能滿足氣功人求功心功的心態。你就是日夜忙乎她,用盡了招術,用足了肥水,她依然是如如不動。不用說開花,就是連片新葉子也不給你長出來。如若說吊蘭是修命之花,則蘭爲修性之物。
甲:如此,又何故以蘭爲名貴之花?
E:蘭有一身的仙氣,是故儒家爲平衡世俗的濁氣就以蘭加以文飾。書房客廳之內擺上一盆蘭,可把那一生一世的俗氣給沖淡,而顯得典雅、清高。儒家講究詩書繼世長,而有蘭之家方顯得是世家。
甲:初養花爲何可養菊?
E:菊易養活,不易養死。但雖是易養成,但不易養好。養成獨頭菊或是九頭菊就得稍稍下點功夫了。
養花可使人在時間概念上産生微妙的效應,日日觀花花不長,只覺時間慢。花開花落又一年,又覺箭如飛。人的一生一世,又能見多少次花開花落?
甲:養花的最高層次含意又是什麽?
E:釋佛的最後、最高層次的開示是拈花一笑。可知其密意?是花是佛,是花作佛!
修行人、修煉人修的就是那株花。花開方可現法身,花開方現佛。
甲:師又何故不提倡全民皆氣功?
E:師說若是那樣,社會上巫風巫俗就太重了。古代,一個村才一個巫,也不是把全村都修成巫。若是全社會都從巫,那麽,土地誰去種,工誰去做?工人、農民是一切社會生存的基礎,而土是基石。無土人不生,是故土字上面加上個人字就爲生。生什麽?土字下面放個人就爲夫,生凡夫。僅次於土的,比土稍差一點的就是工字。此工在上古的含意是行功,工下之人就是天了。
甲:有的學者已開始研究“東巴文化”,有象形文字記載的最遠古的東巴文化又是大約在什麽時候?
F:人類有記憶的最古老的東巴古文化,其實僅是第二次天人大戰期間,其背景是白娘戰團爲打通回歸線而沿長江古道西行,最後兵至麗江與八妖戰團會後。東巴文化最古老的回憶就是從會合開始。在以前出的“雷洲女神”副刊上,曾刊載一幅畫,畫名爲“東巴神韻”。這幅壁畫是懸在麗江機場的巨型壁畫,畫的作者是春和與旭。他們的處所在北京車公莊的“東巴繪畫工作室”。此壁畫的文字說明是,“納西先祖駕著大象從遙遠的天際而來。吉祥的白鶴載著爲愛情而獻身的靈魂,飛向理想中的聖地”——玉龍雪山。
“玉龍雪山是生命的母親,養育著一個智慧的民族。”
“金蛙在給納西先民傳授舞蹈”。
“原始八格占卜圖預言著九兄弟、七姐妹開天劈地創世紀以來納西人的命運。”
“東巴教祭師跳著粗放的舞蹈,和自然神、護法神等諸神靈一起,展示他們無邊的法力。”
上述說明是根據東巴古文化的記錄寫成的。
第一段,駕著大象從天際而來的是羅地戰團、白娘戰團又打回來了,與留守麗江及玉龍雪山的八妖戰團、雪山女戰團會合了。這時的納西先祖,指的就是羅地幹布。羅地戰團與白娘戰團打通長江古道的同時,護送了一大批陣亡英靈去了玉龍雪山,這就是文中說的“吉祥的白鶴載著爲愛情而獻身的靈魂,飛向理想中的聖地。”
第二段,“……養育著一個智慧的民族。”是指麗江留守戰團,即女兒國和雪山女。
第三段的金蛙,是指白娘戰團中的海人戰團。
第四段,原始八格占卜圖,此即是神女傳書之物的一部分。九兄弟系指九頭玄龍,七姐妹即是助戰的七妙女。
第五段,東巴教祭師跳著古老的“阿西跳月”。這一段是說,遼東、東北、朝鮮登陸的天人,向大西南昆侖之心大進軍,終於與巴人會合,而形成古老的東巴。
甲:有不少學人沒及時看到那份小刊?
F:一般閱小刊應與閱《修行者》配合,有些內容書中爲方便就不寫了,而刊在小刊上。這種內容,微山女神、東湖女神、巫山神女、雷洲女神等刊物上均有。讀時,一般以出刊的日期與《修》書中相應的日期相結合。
甲:一位廣西柳州學人來信講,初行功時反應很大,也曾屢屢被光爆擊倒。如今他已是滿目金光,一輪明鏡般的亮光團在望,可行功卻找不到感覺了?時而隱約也見圖像一閃,但看不清,也難出現。請問,下一步我該修什麽?
G:修《修行者》,認真閱書才是。光爆至明月當空是苦煉功所成,無圖像是修心不足不成相應。從提的問題看,此位是一味行功而不認真修書,是故就是出了明月也是得在那裏等。
第四篇《瑜伽行》的第三十五集《夢斷魂關》中有一段文字曰,瑜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這裏的定字不是說打坐入定的定,瑜伽定,即無上瑜伽是心入定而不是非得要人身也去入定。這種無上瑜伽之定就是高度的心相應,心相應至極處,可謂之曰瑜伽定。處於瑜伽定中的那個狀態,稱之爲無上瑜伽。
這段文字是講解《心經》的“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故知,無上瑜伽在《心經》中的起步點在“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第三十五集中這一段文字後面是,無散無亂,孤明獨照,猶同秋月。圓陀陀,光爍爍,普天匝地照徹十方,山河大地不能隔。靈光獨耀,回脫根塵,體露真常,心性無染。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廣西柳州學人信中說的,已是孤明獨照,無散無亂,猶同秋月這步了,但不知往下應如何行了?且看下文是……普天匝地照徹十方……這裏講的是下一步要“照”。但是如何方得以照?要從觀入手,從《心經》的第一個字入手。在三十五集這一段文字的解注中說,圓陀陀中要觀得各種彩色圖像出現方可。這位學人的信件是大前天收到的,內中還有一張他在石山上打坐的照片,信中說,讓師看著他的像片指導就更直觀一些……
師看了一眼彩照,說,這彩像若是映在他目前就更好了。這位先生只顧行功,不講究閱書,二傻子睡涼炕,全憑火力壯。
我忙對師說,他信上寫道,別人行功冒熱,而他是一身的冷涼,入睡後越睡越涼,兩手心大冒了一、兩個月的涼氣。師說,他的舊緣太多,全找上來了,以後若有了昆侖位就會好些。另外坐功不行,差的遠,膝蓋離地太高。
I:第三十五集中的那段文字,學人往往忽略“但離”兩字。那兩眼只顧盯著“即如如佛”看了。殊不知但不了離,也成不了即。
文中曰,但離妄緣。那麽何爲妄緣?又如何個但離?
三界中輪回轉世造就了種種緣,但凡有緣就若線牽,離不得,斷不得。這種種三界內的緣均由妄心妄念所成,是故稱之爲妄緣。只有了緣方可離緣。又是如何個了?昆侖位實際又是個了緣的物。即,不只是“我”走,你們、萬緣也可隨同一起走。
甲:說到第四篇《瑜伽行》,內中有一段達摩的文字,“滿目青山無寸草,極目綠水無波瀾……”書中解的極簡單,當時是怕學人誤入文字堆故而力求節字從簡,只解個大概的意思。此句深解又是如何?
A:淺解系指功態,人身爲山爲艮爲芍藥,無草的山頭即暗指和尚頭。滿目的滿字是個動詞,在這裏不做形容詞用。滿目兩字,目是滿的賓語。問題是達摩略去了主語,這個主語就是月字。青山無寸草五字是地點狀語,這樣,全句就是,在青山無寸草的那個地方,月充滿了目。這就是從字面上把上文譯爲現代語,學人可以這種方法將第四、五兩篇譯爲現代語,那樣就較易看懂了。只是在宇面上解完了,應再進一步從字裏去解,說明全句講的是什麽?即摩尼珠一事。再往深解,青山綠水是指九天以及大日宮的玉光天。第八十三集《江山如畫》,這個江山如畫就是指青山綠水。內中有一首青娘小令,曲中曰,綠水青山好人家,幾回歸去幾回還。人生在世且如夢,恩怨情仇一笑間。
這裏的綠水青山,明解是說凡間,但密意是指九天。全曲的暗中意是,人生不過如夢如幻,何不一笑間抛卻那恩怨情仇,回歸九天綠水青山好人家。這個好人家是暗指九天大家族,母系社會,好人家即女子人家。下面繼續研討前面那段通靈行觀記錄。
香茗童子曰:香是信號,是烽火。天尊身邊都有一香童,一見信號、香煙烽火就會去通報。守香的童子皆稱爲香茗,也叫“傳音”。
接下,我又用此式呼喚釋迦佛。一會兒只見一足下踏蓮花的通體透明、發光的金身佛呈現。我忙合十說,沒事、沒事,你回去吧!
我想,不能拿佛菩薩天尊九宮試著玩,於是就用此式呼玄龍。這時出現一個四四方方的物體,立著的每一個面上都有一位元豔麗女子圖像,其形態極美。我想,玄龍是真懶,打發四個羅刹女來應付。
又以此式呼叫本尊師黎山聖母,只見空中彩雲縧繞,一位中年美婦踏雲而來……漸漸,她的頭面就化變爲一個葫蘆,不解這又是個什麽意思?
B:圖像本是語言,那意思是,小葫蘆丫頭,亂招呼什麽?
這時,卻聽隱中人曰,就是要反復印證。
我又以此式呼喚癡羞女,出現一女子頭部,隨後出現巨大而令人恐怖的時空隧道。
又請十方佛……出現熊熊燃燒的一片大火的圖像……
請十方大羅金仙……先出現一座橋,下面是一條小河,天邊懸著明月……又見無數的羅刹女戰隊開來,一隊隊戰馬在賓士……
前面請癡羞女時,她特意顯出髮型給我看,這次的髮型和以往的不同,就像是清朝宮中女子的髮型,頭上也戴個那種清宮女子所戴的東西。以前她曾顯現梯幾髮型,她說,梯幾是表戰功。清宮髮型是表入宮了。
這時,本小姐說,髮型是根據需要……
C:從上段看,十方佛顯的是日象,十方金羅顯的是月象。
甲:只怕是如此一研討,求功心切的學人就會紛紛投信南京求教此手印?
D:前面已講了,須是從自己流出方爲家珍,學外來物皆屬照虎畫貓。要投信於自己的天魂,自己的本尊師方爲正道。學別人的終不是自己的,必須以自己的天魂爲教師方爲正教。
甲:下面是元月八日川人通電與師對話的記錄。
我與師談到聖觀音的事,師卻說,不可說,不可說……我不明白師說的是何意?就問爲什麽?師說,當真要我說嗎?我看還是不說出的好。我一聽這話裏有話,就請師說說吧!師說,別說聖觀音的事,你說她……(原話記不明白,川人注)
當天晚上我上夜班,躺著躺著,師的話又在耳邊響起……陣陣的恐怖使得全身發毛……那種心態比初見白虎令更令人可怕,嚇得我盡力去想別的事來分散一下。話雖是那麽說,心裏卻實在是怕的要命!不住地默念道,聖觀音真偉大,如何如何偉大……如何如何了不起……大日如來心最好,最最善良,是最美的佛王……邊念道邊恨自己的嘴不閉緊,亂說亂問,害得這一夜說盡了人世上所能說的最好聽的話。之後,仍是不安,於是又反復念“無求心靜魔不生……”過了好大一陣,那種莫名其妙的恐怖感才漸漸消散。後來才突然明白,是她們故意拿我開心!也算是一種暗示,就是說,每個人做任何事時,都有其不同情況的背景。此時認爲其在彼時不對,但彼時卻會認爲其在彼時也只能如此。畫外音曰,聖觀音佛就是聖觀音佛,立地成佛!
乙:這此一時彼一時大概就叫“歷史唯物主義”。即是觀歷史問題,應在歷史背景中去觀。
下面是1月9日行觀加持中的三魂狀態記錄。
當師加持時,只覺一股股能量直沖天門處,卻聽本小姐厲聲道,行瑜伽大閉鎖!只見本小姐被圍在一片極濃的光霧之中……她雖是在打坐,可呈現昏迷狀。加持後,見本二小姐得意洋洋美美的笑,手持著一個由光霧濃縮成的如大飯碗般的光團。本三小姐的顯像是身材容貌上的變化,苗條了不少,也有了身段,只是容貌上仍不如大小姐、二小姐那般豔麗。另,發現本三小姐此時前額上捆著一根2寸寬的繡花如真絲般的帶子,也不知捆那個做什麽?
1月10日上班前,忽然哈欠不斷,忙問是誰來了?先回答是宇宙之花,再問又說是玄龍,此時方見其顯示的羅刹王太子樣。問之有何事?答曰,龍吟虎嘯。又說龍吟是爲呼叫白虎……我忙著去上班,也就顧不得記了。
1月12日打坐行觀,只見飛來一隻黃色小鳥,嘴小有勾,問之,曰,黃鶯,中花軍的。大約十秒後,又出現一年約18歲的美女子,身著長紗裙,頭上頂著一物。她輕輕取下放在一個桌子上,細觀,是個花瓶。精美的花瓶中是五顔六色的鮮花,花瓶上有一類似熊貓的圖案。那女子用手輕輕轉動花瓶,此時她身後忽地跑出一群小男孩、小女孩……皆笑嘻嘻的挺不好意思的排成了一長串,躲在那女子身後。我問,你們是誰的孩子?打出一個“龍”字。又說都是龍鳳戰團的人。只見這群小孩一個個跳入江水之中,沿著江河向上游。其中有一個小孩跳水時,腿腳被後面一個孩抓住不放,頭紮在水裏露著又肥又光潔的身軀。那水面不算寬,挺象長江邊。又過去一分鐘,一美女子騎馬賓士至水邊,她頭上系著金色王冠。問之是誰,但不回答,只是笑笑。
甲:現在已是2月22日淩晨四點五十分了,也該休息睡會覺了。有一事想提出研討一下,佛教曰過午不食。儘管幾乎沒有過午不食的寺院存在了,大多已是一日三餐,吃飽了睡覺。但佛教何故規定過午不食呢?這種規定有沒有意義呢?若是沒有意義,那當初規定它又做什麽?如若這個規定無意義,那麽,其他規定也就可能無意義。若是這個規定有必要,有意義,那麽,如今95%以上的寺廟都破了此規矩,破了此戒,那又如何理論呢?
E:這個古代規矩大概是如下個來歷。佛門中認爲,菩薩類是早上食,過午不食。仿佛修菩薩就應學佛菩薩的樣,是故也過午不食。
其二是,佛門認爲午後及夜晚是鬼魂上市覓食的時間,而寺廟又是鬼神之地,養著數不盡的餓鬼。如若過午一食,就等於與衆鬼同食,或是更加勾引餓鬼的饑餓感,故而過午不食。
其一的那種說法也有問題,即,佛菩薩業已修成,難道也食人間煙火?這實在是佛門中的誤見、誤論。供食的原理僅僅是爲相應,只因衆寺院把相應走了形式,故而誤認爲是佛菩薩食午前,餓鬼食午後和夜晚。
其二的說法也有問題,反映著一個分別心,一個非慈悲心。佛菩薩不食自飽,卻讓趕著午前供食。衆鬼饑餓難忍,卻生怕衆鬼有飯吃而過午不食。
那麽,又如何理解古人的規定呢?
關鍵是那個過字。是一過還是不過?不知學人是認爲一過呢?還是不過?
F:師說,修行者不要把精力消耗在那上面,何時食,何時不食應順其自然。但師說,一過重在修命,不過重在修性。過不過順自然爲性命兼顧。
甲:爲何不過是重在修性?
F:第三篇有關梵涅槃的名句曰,衆生沈睡的夜晚,是瑜伽者清醒修煉的時間。衆生清醒的時間,則是善察仙人封閉的夜晚。
故知,進入瑜伽高層次之後是黑白顛倒,白以黑對,黑以白應。不論午前食午後食皆是白中白。夜晚倒下睡大覺則是黑中黑。而白對白,黑應黑爲順化爲修命。真正的修性是自然進入白中黑,黑中白。
甲:我觀師獨自飲食時,習慣在每晚的8點至10點50分這個時間段,而在這個時間段上進食後則不再飲食。問之何故?只曰,方便。再問之,曰:居別人處隨人習慣,一日三餐總是吃不好。唯一日此時一餐,卻吃得飽,吃的多,一餐的量比三餐的量都多。入子前飽餐一頓,力度在入子至次日午前。而一日三餐也好,兩餐也好,力度均在衆生清醒的時間。不過學人不可又是照虎畫貓,而應順其自然爲最上策。
乙:已是早上5點40分了,該休息一會兒了,日間還要照看花木呢。那幾個如如不動的無葉蘇鐵疙瘩,我悄悄拿起來一看,有的下面已露出白根頭了,看來有生命力,能活!
甲:你那是求功心切!不符合只管耕耘不管死活的氣功常識。
G:才剛論到飲食的時間,切忌硬行規定,何時飲食以順其自然爲最,而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也許這一階段感到以早食爲好,也許又一階段以晚食爲佳,功期不一樣,變化也就自然。此即是法無定法,食無定時。尤其是在家人的飲食時間,應以順應上班爲主,就是退休了,也應考慮家中其他人的方便。
甲:以前曾問過師,“未來寺”的需房如何設置?
I:記得師說齋院中可設一廚三堂。正堂爲“佛齋”,右堂爲“神齋”,左堂是“仙齋”,修者入何堂飲食自行方便。
甲:有一點我不明白,爲何仙堂是淨素,不僅無肉葷,連菜葷如大蔥、大蒜、艽菜這類也沒有。神堂是常素,無肉葷,有菜葷有蛋類。而佛齋堂裏卻是葷素各類皆食和普通在家人吃的一樣呢?我認爲佛齋應是淨素,神齋無忌,應樣樣皆食,仙齋應以菜類水果爲主。
A:你那是凡人俗見。何爲佛菩薩?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無葷無素,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雞相鴨相魚相肉相蛋相,即無種種分別,無種種分別之心,又哪里來得什麽這個是葷那個是素,這個能食那個不能食之理論?殊不知各種可食不可食的理論是凡人編的,爲凡人設的。佛菩薩無理論可言,有理論則不成佛菩薩。
比如,《修行者》、《探索者》、《九天玄女記》,師原本打算的寫法是無法之法,這一點主要是體現在《九天玄女記》一部書上,通篇全是記錄,敍事,而無任何理論,但衆家皆說不行。小說家認爲應展開,加以潤色潤筆。四十萬字的記錄作爲素材,一展開潤色就可成120萬字的小說。
一些氣功大師和專寫氣功書的家認爲,這樣寫不行,內中沒有理論,可加入理論進去再配上記錄作爲論述,作爲理論的依據,那就是理論科學巨著!
師沒功夫去造假,他要繼續向未知去行進,於是就把稿扔給家們了,可各取所需去潤筆、理論。
故知,一切理論皆是後天有爲法,均是個人爲,是人編的人造的,不是羊身上的毛,而是人造毛。由此可知,各種經典,道藏等等中的理論,皆是後人編進去的有爲法。一些大師抄經典抄道藏的理論,再加以理論,那就更是雙重人造的有爲法。
原始的經典無理論,它的特徵僅僅是個故事,僅僅是講故事。如原始的“薄伽梵歌”,原始的古易,原始的佛經。聖古蘭經也僅是講故事。先天性的作品的基本形式全是記錄性的故事。天主教基督教的新約、舊約,即聖經,也全是故事。這些記錄性的故事性的經典,皆是先天之作。
但是凡世人難以看懂故事中的內涵,總是需要個東西有所依,這個所依之物,就是理論。故知,理論是人類後天精神的安慰劑,凡世人不生活在理論的包圍之中就會深感不安。比如,大學生、中學生常想,我爲什麽活著?需要爲什麽活的理論去支承著活下去。
生活中充滿著種種理論,這就叫社會,叫科學。生活在無理論之中,可知又叫個什麽?叫回歸自然。
一位有文化高層次的年輕婦女,把剛剛生下幾個月的小孩放在搖籃裏,一隻手在輕輕的漫不經心的搖,卻在全神貫注的看一本厚厚的書,內容是家庭培養嬰兒大全。桌上擺著剛剛買回的各種營養品、素類、精類、粉類、汁類,以及量杯、量筒(帶刻度的)……
婦女的老媽站在房門口發愁的看著一心一意看書的女兒,歎了一大口氣說,我們當初養你們時,也沒像你們這麽費勁……
女兒斥道,你懂什麽!我這是現代科學理論。
老媽不服氣地說,幾千年的人都活過來了,也沒那帶刻度的量簡。古人一個比一個健壯,現代人不是肥豬型就是豆芽菜型。
女兒道,古人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古人能發明飛機大炮嗎?
甲:如何理論這一案例?
B:觀過去農家孩子,成天在山地野外跑來跑去的玩,見什麽都摘下吃一吃,若苦就吐出來,若不苦就吃進肚子裏。吃夠了就打打鬧鬧滾來跑去。
再觀小動物、小鳥類,小鳥總是不斷地飛來跳去,找這個吃,尋那個吃。幼小的動物吃飽了就相互打來打去滾成一團。這種自然使之具有適應自然的成活能力,格鬥訓練,捕食本領,健壯靈活的身體。
但現代人已失去了自然,全是花盆中養的名貴花卉,雖是偉大,唯我獨尊,卻僅生存在花盆那有限的與自然隔絕的小環境之中。室內再一裝修,再來個人工全封閉,猶如把土盆換成瓷盆、塑膠盆。那花在深山野外無人管時,本茁壯成長,一入高檔盆反而萎靡不振,於是就需要種種理論,使小環境中的花卉盡可能得到猶如自然的條件。
故知,好的理論是接近自然,一切科學家的一切理論,其本質都是盡可能的去接近自然。理論就是種種法,是故古曰法于自然。
故而必須懂得,再好的理論,再好的法,也僅僅是盡可能的去接近自然,卻不是自然。故知,各種理論、各種法均爲一時一宜的相對真理,而不是絕對真理。絕對真理僅有一個,僅僅兩個字,即“自然”。而自然的本質就是“時間”。古人早就發現了這個真理,曰爲,地法於人,人法於天,天法于道,道法于自然。
人類的一切理論,可統稱之爲“人法”,而人法的依據就是天。天就是人類的自然。道是天的自然,宙是道的自然。
C:不愁吃穿的人再有點文化,就會使自己的需求層次上檔,就會日夜思考,朝思暮想人生的價值,人活著到底是爲的什麽?於是就求仕,求建樹,求有所作爲。
嚴格來說,此舉可稱這爲畫蛇添足。花爲什麽活著?花一生的建樹,開放那豔麗的彩色其目的又是爲什麽?花又是爲誰而開?
有的科學理論家寫出了花開的理論,曰爲花開是爲引蝶來,是爲引蝶來采粉,雌雄陰陽一和合而做成丹果繁衍後代。
日本科學界提出的21世紀主攻的前沿科學之謎的七大論題之一,就是花與蝶。
D:花表法,表順應自然之法。故知修煉應法於花。花生在三界之中,其自然是順行,是爲繁衍而生存,是故要結丹果。這就提示了一個論題,修煉之中的煉丹,其結果是順行還是逆行?這是古人一直未能解決的論題。聽師說,修丹、煉凡,即丹田成丹僅是保來世的人身,是三界內的一種超級繁衍生存法,但絕不是出世間法。月法出世,丹法順行留世。是故《易》曰,丹法如履虎尾,咥人,武人爲于大君。
這裏的武字是相對于文而言的,《易》中這裏的文是表光,表飛行態的光,表歸心似箭的箭。而武表色,表盾,表留守。
E:不要理解爲是對丹法的否定,不存在否定什麽,世間法也同樣可愛,這裏僅是論及各種法的屬性而已。僅僅是開示,留世煉丹,出世修月,順逆皆方便。
甲:如果我既煉丹又修月……
F:恰如腳踏兩隻船,只是得有那個本事。其中,如何把握分寸而不使落水是極難的。因爲最終一船逆江而行天從天,一船順江而下地從地,那得有猶如長江那麽長的腿。
甲:話說前天2月23日,師去武陵橋下買菜,卻見牆上貼著一條條的白紙,上面寫著當代偉人的豐功偉績永存。師一見這白紙寫黑字,越看越彆扭,就問路邊一位吃油條的婦女,指著那一條條白紙說,這是什麽時候的事?那婦女邊吃油條邊道,是2月19日的事。師又問,也沒見有什麽舉動?大街上生意照常……婦女道,一些群衆自發的買花圈去獻,卻開來了武警,擺一個收走一個。師說,也對。這是爲了讓民衆依然正常生活,好好生活,不去搞形式上的東西。
E:大人歸位的時間,2月19日,陰曆正月十三雨水之後,正是白月最濃時,真是擇時而生,擇時而去,不枉這人世間走一回。
甲:有學人問耳音的表現是個麽?
G:耳音也可稱爲耳語,在修煉中的表現形式因所處階段不同而有差異。一般人僅習慣於有聲音震蕩耳膜成音而知其聲味。
物所發出之響稱之爲聲,聲聲入耳而知其音律。物以震顫之法發出聲響以傳情,此傳情又曰爲傳音,是故聽其聲以知其音,知其音以獲其情,知其情以得其意,得其意以忘其形。
這裏的震顫之音法,飛空的聲法,聲入耳會音知情等等皆屬於形,其目的在於使你得意。得意之後,就不要再去牽挂那種種傳意的形式了。但修者往往陷入形中而不能自拔,卻不去理會那意,總是在種種形上推敲來,研究去。
從哲學角度論,意爲內容,其他則爲形式,內容是通過一定形式去體現,去表達。是故古曰,得意而忘形。
得意忘形四字,又被凡人加以引申而成了貶意詞,是貶“得意忘形”四字的那個意,而強調四個字中的形。比如,一個人當了總經理而得意忘形,這個“形”就是,你這個總經理之位是怎麽來的?逢年過節別忘了去送點禮。
甲:我是憑本事幹出來的!
G:有本事的人遍地都是,又爲什麽非得讓你去展現本事?人並不比人差,僅是給你一個展現本事的機會。這個給字就是形,它的結果就是意,你獲得了位。是故得了位不可忘了那個給,而應報之以舍。
I:故知,“舍”字屬於世間法範疇。舍是爲了位,得位前的舍是爲獲位,得位後的舍是爲保位。
甲:由此可知,若修出世間法那就無須舍什麽了?
I:差矣。修出世間法的人,恰恰是還沒能出世,這是許多門派大宗師的誤點。其一誤是誤以爲自己搞的是出世間法,二誤是一認爲是在搞出世間法,就誤以爲已出世了,故而有的自稱是佛,有的自稱是仙神。此即《心經》所曰,顛倒夢想,修者應遠離。
乙:一扯就遠,還是研討耳音吧。
甲:前天一學人來信說,他讀教材,從中會意,認爲師是很喜愛南京的陳紀和、高老師以及山西的劉老師的……
乙:師說,陳,將才,可惜下道了。劉,文才,可惜落“武”了。高無文無武卻成才了。
甲:這位學人說,他僅二十歲,技校畢業去四處打工尋生活,還掙不著錢,找不到如意工作,分文皆無,吃穿皆困難。決心要和師在一起,可掃地燒飯,上街買菜……也在供養中生活。
A:師說,這倒不屬於吃供養。在家人千萬別吃供養,來世後患無窮。在家人千萬不可動用供養之財,去打供養的算盤。人不報鬼報,鬼不報神報。故而一定要自食其力,去奮鬥、去拼搏、去掙扎、去爭取。這也是必須歷經的劫數,是福報與苦報的果,果了了也就無此因了。燒水做飯也是出力了,不屬於食供養。但師說,他目前還沒那個福份,就是有那個福份也是福不可享盡。昨天師又幹了大半天,把他新釘好的大架子用油漆油了第二遍,弄得滿手油漆色。師說,畢竟是凡人凡身,一著色則染,染上還難以洗掉,只能在久久日常磨擦之中慢慢讓其色淡。
B:凡人生在色界凡塵,本是一身的油漆,所謂修,就是個磨,故知不應回避那種種磨。師說,不好好在外面打工,一身的油漆,又來找我做什麽?吾又不是汽油、香蕉水。
甲:這磨油漆,恰如神秀所說的天天擦鏡上塵。可六祖卻曰,鏡上本無塵又何須日日拂?而六祖卻因此獲得了祖師位。
C:這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論述的。神秀的立點是凡身,故曰應日日拂塵。而六祖的立點是大靈,而大靈不垢不淨無塵可染。
一心禪重在傳心法,是故要求接位的人要立點於心,故而神秀未能獲位。心音傳出,六祖所得是心意,神秀所得是身意。
D:通靈中的耳音皆是心音所傳,是故未必會使你産生耳膜震蕩的那種聲。但是,耳音中也確確實實的有那種耳膜震蕩的情況。大多耳音極類似“夢語”。夢中你與人交流說話,一句句一聲聲聽的真真切切,但並沒有發生生理上的耳膜震蕩。通靈中的耳音,大多是屬於這種情況。
一般人耳聽聲,其音傳至腦,腦運算分析之後,心會其意。但常人總以爲音必須通過耳這種形式。一個眼色,心會其意,卻並未通過耳而獲知其心聲。
通靈中的耳音,大量是不經耳,不走腦,而是直指人心。天語的特點就是心心相印。
E:大凡市面上的所謂宇宙語,並非是天語。天語是極難發出聲音的。師曾請九天玄女講幾句發音的天語,那天語的語調與市面上所流行的各種宇宙語截然不同。從語調上看,市面宇宙語猶如中國電影電視中,中國人說日本話。若以鮮語爲例,市面宇宙語的語調類似平壤語,而天語類似漢城語。
甲:文姬天尊的鮮語和日語說得極好。
E:因爲她曾多世在朝鮮和日本轉世。
甲:才剛研討的得意忘形,在修煉中與實現中的意義如何?
E:什麽事都得討論出個意義,花開的意義是什麽?花開是自然,自然無意義。意義是後天之人爲,是一種固步自封。
意乃心上音,得了心音了就不要再陷入傳心音的形式,這就是修煉中的一種常識。
但是,人在凡塵切莫得意忘形。比如過去,注意,這裏用的是時間狀語過去時態,領導找一個下屬個別談話,這次長工資你本不夠條件,本在界外,不應該給你長。但是,根據你的一貫表現,經我提出,大家討論之後,還是破例給你長一級……那言外之意是,小子,你可別得意忘形!
甲:那我可以說,長工資的文件雖說本單位是封鎖在幾個領導手裏,可我姐夫是另一單位的勞資科長,我在他家看見文件了,我本就在界內,本就應該給我長!
E:夠界限的人不只你一個,多的很,可長工資的名額卻是有限,給你不給他,全憑一句話,你應知趣才是。知趣者,拉他一句話就上來了,不知趣者,踩他一句話他就得在下面等一輩子。
這個原理已被廣泛應用在氣功門派之中,大宗師曰,我給你們加持了十年功力!又宗師又曰,你本出不了界,但走時我給你帶出界!其話外音是知點趣,別得意忘形。
甲:在單位裏領導應用這種手法是爲了形成單位的凝聚力,對發展生産力,安定團結還是有益的。門派宗師廣泛應用此原理也不過是爲了宗門的穩定。
E:這個穩定是以我爲中心的穩定,凝聚的象砂粒一樣堅固。若都是這樣穩定和堅固。那個大我,國家,全民族就成了一個大盤子,內中裝滿了一粒粒堅固的砂。故知門派思想及方法,小則欺騙群衆,大則禍國殃民。
甲:言重了吧?
E:外強之所以能打進中國,是因爲中國的門派、地方勢力思想濃重。好大的中國,在洋人眼裏卻是散砂一盤,經不住洋人的大炮一轟,甚至不轟自亂。
甲:去香港大嶼山羅刹女朝聖的那位雷洲女回來了,寄給師一本畫冊,“中國一百僧佛圖”。畫者是港臺居士“盧禺光”,行文是“吳伯衡”等人,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初版,那就是1990年12月版的書了。共214頁,定價150元。第一位畫像是釋迦牟尼,畫的卻像原始天尊。
第五節
今天是2月26日,太陽出來了。沒有太陽整天陰暗的冬季過去了,不少人都買了新上市的大風箏跑到山上來放。那山頂已推平,成了方圓九百多平米的開闊地,半山腰的公路已開通,沿山壁的一側全栽上了……不是樹,是大石柱。
平坦的山頂一棵樹也沒有,正適合人們“放風”。
太陽帶來了春天,一片暖洋洋。窗外的衆花草愉快的沐浴在春光中喜氣洋洋、伸枝展葉。那株原産地在熱帶的“紅背桂”終於冒出了新芽。
甲:我看師最喜歡她的姿色,一直擔心她過不了冬,葉子全掉光沒精打彩的樣,總算是熬過了寒冬。可好景不會常在,進入夏季之後,衆花在烈日之下就會萎靡,又須遮蔭蔽日了。
這不盡令人想那那康乾盛世。大清帝國到了康熙皇時,雖說在軍事上已擊敗了李自成部、張獻忠部、鄭成功部,但連續四十年的國內戰爭,衆生塗炭。康熙八歲登基,坐皇位61年,實行了61年的寬政,故而使國計民生復蘇,生産力得以發展,同時重償開荒種田,興修水利,大力提倡滿人貴族攻讀漢文,並成就了“康熙字典”。這康熙字典當時就是爲滿人貴族、皇族修學漢文用的。
這寬政猶如春光、春天的太陽,萬物沐浴在春光之中得已休生養息,恢復元氣,蓬勃發展成長。
事物總是一陰一陽同時出現,六十年的寬政,雖是經濟得已發展,但官場的貪污腐敗、行賄受賄、結黨營私大增,至康熙晚年時,竟愈演愈烈,如大河決口不可收拾。
康熙皇明知此狀,點著一些大官的名曰,知道你們如此,昨天還是窮秀才,今天當了大官就一日之間就高驄大車金銀珠寶、大宅大院,那錢又是從哪兒來的?康熙認爲,爲官一生,不貪不占實爲不易,就是你們中的被民衆頌揚的清官,若真的細查,又有哪個不貪?
康熙皇明知卻放手不問不管,不懲不辦,卻道,只要忠心于朝政就行了,這是大節。
乾隆是康熙的孫子,在康熙皇時代他十二歲,正是大力提倡學習漢文時期,康熙祖父,雍正父請了一些漢學大家,日日對乾隆教學漢文化。對乾隆的教學,首先是“易經”,隨後就是“詩經”,四書五經。
這裏有個怪事,天尊開示川人,修行進入高層次應學習四書五經。要學原著,不要學後人的注解,後人解歪了,解的一塌糊塗。
但是現代人又有幾人能看懂古文?又有幾人能有機會去北京大學中文系就學?故而師說,還是應借助後人對四書五經的注解,然後再去掉斷句和標點重新閱書,方可悟出古意。
A:乾隆的父親雍正大概是43歲時繼皇位,那年乾隆13歲,雍正密立乾隆爲皇位繼承人,並把密文分別封藏在皇宮和西郊的圓明園。這是中國歷代皇室的首次成功,沒有破密,沒有中途易人,而且是自己當皇上的第一年就立下了皇位接班人。
由於密立乾隆爲皇位繼承人,故而對他更是加碼了漢學教育,使得他不僅精通滿學,同時也精通漢學。
雍正皇在位時採用了與康熙相反的政策,對貪官污吏、結黨營私的皇威貴族,大殺大砍,誅連九族,婦女分給功臣爲奴,男者或充軍或入高牆囚禁。同時開設文字獄,但凡有攻擊朝政的語言文字者,格殺勿論。這正是乾隆13歲至25歲的時候。
雍正在位期間,大清的綠旗兵僅屯兵在哈密,新疆的准葛爾部不斷地對大清用兵,並策劃西藏獨立,沙俄軍在東北、北疆、西北疆均已形成了軍事壓力。大清對大西南正實行改土歸流的政策,免去土司的政權,派去朝廷的流官。但大西南的土司自稱苗王,舉兵開戰,與派去的數萬清兵相持不下。
雍正親自爲西征的大將軍餞行,大將軍率兩萬清兵西行至青海新疆一帶時,卻遭圍殲,兩萬大軍僅逃回兩千人,其餘全部陣亡。
雍正親自指揮對苗疆的戰事,苗疆戰火正烈,雍正在圓明園理軍機時,駕崩……
甲:看來當個皇上也不容易,未必有老百姓自在。很多氣功人一心求功能,夢幻一旦出得大功能,說不定能稱王當皇,也想去嘗嘗日理萬機的苦役。不過只是夢想那花天酒地的一面,威風凜凜的一面,不會去想那費心的一面。
以前曾問師,當皇上自在還是當老百姓自在?師說,這是廢話!當然是當百姓自在。百姓操心的僅是一家一戶之事,皇上卻要操心天下。
又問,那天上的又爲什麽都希望當個大自在王?師曰,大自在王是自在在兩個方面,其一是什麽事也不管。凡管事的必爲事所管,永不得自在。其二是也不被什麽人所管。即,不行法去管人,又不爲人行法所制約。故知,那種專搞法術想整治別人的人,永不得自在,因爲他終是處在法中,目前總是有法。
B:實際上,江湖氣功中那種教法術的人,以及一心學法術的人,其內心深處均潛藏著某種不可告之的歹意,嚴格來說均屬不孝不悌之徒。有子曰,其爲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故知,搞法術的人是社會動亂不安的隱患,其潛在心理是以法術治服民衆,令民衆拜倒其足下。
甲:你才剛這“有子曰”,可屬於四書五經的內容了,但大多學人不可能懂。
B:可參閱港臺大家南先生的著作,儘管其佛經解的一塌糊塗,但四書五經卻是拿手好戲。
A:雍正故去,開密旨乾隆登位。清史記載乾隆登位元時,先對天地拜九拜,對雍正拜九拜,對皇太后拜九拜,然後上座稱帝。
雍正在位時,有意令乾隆多參與國家大事。所謂國家大事,歷代王朝僅視兩件事爲大,第一是上拜九天,拜太廟。第二是軍事征戰。除此之外均屬國家中事、小事。清史記載乾隆幾乎是參與和主持祭祀拜天地最多的皇上。雍正還有意讓乾隆參與對新疆用兵的軍機處的活動以及參與苗疆問題辦事處的活動。
乾隆登位是在乾隆元年的前一年,即時間表上雍正的最後一年。在這一年,乾隆大膽的有持無恐的撥亂反正,實施了新國策。他認爲康熙皇是過寬,雍正皇是過嚴,寬不可無邊,嚴不可過份,而應持中行中道。但康熙、雍正的國策並非有錯,是當時歷史環境的需要,符合古訓,一張一馳。於是傳旨大赦天下,對雍正皇期間入獄判刑者一律赦免。重新起用。
在其在位的六十年中,又推行藏富於民的國策,多次傳旨實行全國性的大免稅,刺激了工農商各行各業的大發展。使得人口從一億多增至三億多,且人人有飯吃,成就了大清帝國的鼎盛時期。爲此,史書認爲他是太平盛世的太平皇。
明朝的史學大家認爲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但現代史學家卻認爲,明代的史學家可惜沒生在乾隆皇之後,不然就會說,乾隆乃千古一帝。
乾隆完成了對新疆的用兵,擊敗了沙俄軍隊,穩定了西藏,對大西南徹底完成了改土歸流,出兵緬甸、安南,穩定了南疆。爲此,形成了直至如今的中華多民族版圖的大統一。同時,也造就了幾千年封建皇朝的頂峰。
也正是如此,現代史學家認爲,乾隆使得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得到了頂峰性的鞏固穩定,而這正是現代中國之所以落後於世界的原因。乾隆在位時,法國皇室搞得一塌糊塗,引發了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從而使得歐美步入了資本主義發展成了高科技。若是乾隆皇也搞成一塌糊塗、民不聊生,若是也爆發資產階級大革命,那麽,中國也就同歐美一樣是現代高科技國家。
認爲,最可恨的是,當時國內爆發了白蓮古教的起義,而乾隆給鎮壓了!
B:歷史的過去就是,好也不是,不好也不是,無是無非。就拿史學家認爲的代表革命的白蓮古教起義來說,現在很多批判氣功的文章都認爲,江湖氣功的發展,會形成白蓮古教那樣對社會的作亂!或是說,乾隆鎮壓了苗疆人民、新疆人民、西藏人民、北部邊界人民的民族獨立成國成家。
現在,以人多爲患,若只有一億人口,分享十二億人的財富,那中國早就成了小康。從49年建國至今,那麽大力的促生産,人口也僅增一倍多,而乾隆在位卻使中國人口幾乎增了三倍!並使中國形成了穩定的小農經濟國家而難以向資本主義發展。
令現代文人最爲憤憤不平的是,居然一個滿人卻成了中國從古至今寫漢詩最多的人!那一定是格律不通,不成詩詞格句。一位現在的大文人在報上發表文章,說乾隆的文采全是因爲有一批知識份子給捧臭腳。舉了一例,一次乾隆下江南,只見江南大好風光十分高興。地方官員忙請聖上給寫幾個字留念。乾隆不加思索揮筆寫了三個字。隨行的漢學家大朝臣一見此三字,慌忙下跪叩拜四爺,說,請聖上把那三字中的中間一個字賜給在下,請皇上恩准!
那乾隆精細乖巧的很,一見此狀心中暗知這三字會是有什麽毛病?笑曰,准奏。
於是,地方官只好把第一字和第三字刻在亭子上。至今,這亭子上依然是這兩個字。
A:乾隆生性好玩,六下江南出盡了風頭。地方上深知乾隆最喜歡看戲,而且衆戲中最喜歡看白娘子的戲。於是令戲班搶排新白娘子傳奇。誰知戲詞尚未記住,新曲譜尚未會唱,那四爺的龍舟沿大運河已經開來……
地方官忙令戲船上場,是由兩條大船搭成的戲臺,行在四爺坐船的前面開唱白娘子。可那衆戲子丟詞忘曲,只好隨機應變。新曲接不上了,就忙用舊曲補上。新臺詞記不住了,就改說老臺詞,反正乾隆爺也好糊弄,管它新舊,有白娘子就行。
地方官深知四爺酷好佛學,故而需找一些和尚上船一路陪他說禪盤道。可廟中的和尚又大多是文盲,整句話都說不明白,又哪里說的出禪機?於是召集大批江南文人選出來一批懂佛學的人,令這些知識份子大文人都剃光了頭,穿上袈裟冒充和尚上船去陪四爺說話。同時與這批文人事先講好,一旦說的好了,被四爺看中嘉獎了,那可就必須當和尚了,否則你我可都犯了欺君之罪!但也不會讓你們白當和尚,凡被看中當了和尚的,每人給錢銀一萬。就是沒被看中的,只要演好這台戲,不露馬腳,事後仍可爲在家人,而且給錢銀兩千。
故知,上面若是想巡視下情,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一路之上全是事先已安排的戲。話說回來,不僅是下面不願意上面發現有情況,而且上面也不希望下面有情況。國泰民安,你好他好大家好最好。
故而乾隆在位六十年,雖是六下江南,臨退位爲太上皇時卻書下訓令,以後的皇上不可再下江南,勞民傷財,而且全是假戲。
B:戲雖假,趣卻真。
甲:戲假含個無字,趣真含個有字。可這有無之間六下江南也不知花了多少錢?
A:如今方方面面搞的贊助活動,那位四爺時代早已開始。其中有一次下江南,兩淮鹽商贊助一百萬兩白銀,江南各官府出資四十萬兩的廉銀薪水供一路差役費用。那四爺也知商賈的錢也不是白來的,各官府的廉銀是地方官的生活費和差役費用。於是回宮後,傳旨免去鹽商140萬兩的稅,補給地方官府四、五十萬兩的廉銀。雖說是藏富於民的國策,可乾隆在位時,國庫的貯備金銀卻是增長了多少倍。
C:從神學角度看,史書記載,乾隆以祭拜天地爲最,祭祀時,鬼神爲之所動。乾隆盛世也是在於康熙在位61年打下的底子。乾隆在位60年,他說不可超過祖父康熙在位的61年,於是主動退位自命爲太上皇,雖不執政了,可每日要對臣皇衆訓政一次。
康熙皇是盤古大帝轉世,他說,秦皇時兵吞天下施苛政是爲一統形成大中華,也是不得已而爲之。康熙時一味施寬政,寬了再寬,寬起來無邊,也是個因果。
B:乾隆在位時,深感自他之後大清帝國將會如日落西山而衰敗。他認爲漢文化雖好,但漢式的生活方式腐朽敗落,講究的不是奮發而是如何享受。他曾多次下令滿人貴族不可深陷于漢文化之中,不可失去八旗兵的開拓拼搏精神,不可安於享受而荒廢騎射。
但歷史的潮流,漢文化的另一面,享受,早已把八旗精神淹沒。
C:那八旗的編制,就是採用的五花八門中的八門軍制。
甲:如何理解前面那位“有子”先生的孝悌之說?
D:有子是孔子的大弟子,這裏的孝字並非是後人理解和解釋的孝順,孝表縱線,其意爲人不可割斷歷史。悌是指兄弟姐妹朋友之類,這是表意,其深意是表橫線,是表現在時態的各種社會關係。狹義的解是,人應與兄弟姐妹朋友鄰里,即同時代的人友好相處。反之,弟兄火拼,朋友相爭皆屬不悌道。縱線是表過去時態和未來時態,如此構成了人文大十字架。
有子的論述是,不孝悌的人會作亂於社會,是社會不安定的因素。
甲:由此我悟出了人道法于天道。春光猶如溫和的寬鬆使萬物得已滋長恢復。夏日猶如嚴政,一個個曬的規規矩矩喘不過氣。秋風一舉橫掃落葉,大運大動大收口。隨之是冬景的蕭條冷落萬物如霜打如冰封。然後又須是放出春光使之復蘇。不過,爲何有子說孝乃人之本?
D: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也,其爲人之本與?
孝,表大地之子之第—……
甲:又是何故孝爲人之第一?
D:我是說,孝,表大地之子之第一撇。人之第二是一捺,表類同於走獸般的吃本能和性本能。人之所以區別于走獸,全在於多了那一撇。故知無孝之人,作個人來說缺了一撇。
文表發光、發大,把孝道加以光大爲教育的教。教配上個育字表上對下,表前輩對後輩施之以教。育字是無雨雲,表晴空萬里明月普照,表對下輩的滋養。故知孝是表歷史的連續性。現代人總喜歡否定歷史以顯示自己的偉大,孰知,歷史是永遠無法否定的,因爲它已真實的發生過了,無法改變了。正確的作法應是承認歷史,不論它是好是壞,不論是使你覺得光彩還是覺得擡不起頭。勇敢的承認過去,並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指導你的今天。
人們不僅喜歡否定歷史,還喜歡把希望寄託在將來,寄託在明天。很多書刊也是讓人們把美好的希望寄託在明天。在將來,以便咬緊牙關度過今天。於是很多人就把生活寄託在了明天,而今天不再被重視,今天被忽略掉,因爲明天會更好,明天才是生活。
把希望和生活寄託在明天的人,他的一生永遠沒有生活,因爲生活僅僅發生在今天。昨天已是歷史,歷史不是生活。明天不是現實,而且終生終世你也得不到明天。故而,把希望和生活寄託在明天,那是人生的麻醉劑,和宗教的性質一樣,把希望和生活寄託在來世。僅僅是比宗教更爲巧妙,在名詞上看上去是把時間縮短了,讓人們誤以爲一伸手就能抓到。孰知明天和來世一樣遙遠,甚至明天比來世更爲遙遠,因爲明天永遠是可望而不可及。
不妨去公園問問練氣功的老頭、老太,說說還有幾多明天?
是故對昨天不要懊悔,因爲它已過去,它永遠不可改變。對明天不要希望,因爲永遠沒有明天。只有對昨天不懊悔,對明天不希望的人,才是真正有生活腳踏實地的人。
甲:我還是有點想不通,如何方可捕捉到明天?
E:可知明天表什麽?日月和合之天乃宙心性海天,凡人在三界之中又是如何能捕捉到明天?只有沖過斷魂,飛越九天方可獲得明天。
凡人只有今天,沒有昨天和明天。昨天屬於鬼神,明天屬於仙佛。故知,沈醉于昨天的人等於死掉了,落入了鬼神之道。希望于明天的倡導卻和宗教的性質一樣。
一般來說,婦女生活的立點往往習慣性的放在今天,而男士往往習慣將立點放在昨天或明天。從表像來看,沈醉於茶館聊大天的人是生活在昨天,疲於奔命的人把生活放在了明天。
甲:雷洲小姐寄來的那本“中國一百僧佛圖”如何?
F:對於瞭解一些佛教知識還是有幫助的。簡單的翻了一下,有些地方是與傳統佛教學說有出入的。比如在大勢至菩薩一節裏,畫像是大勢至手持薄枷梵大神印,梵語稱她爲摩訶。由於勢力極大故又稱爲大勢至。又說,王有四子,老大是觀世音,老二是大勢至,老三是文殊,老四是普賢。但一般佛經記載的是,王有十子,而不是四子。文殊的畫像也是手持薄伽梵大神印,騎一頭雌獅子。
甲:爲何騎雌獅而不是雄獅?
F:雄獅是羅地幹布的。羅地幹布在畫冊中被畫在第20幅圖上,在書的第50頁上。文字說明是,按梵文的意譯是天帝,居所在世界中心的第三十三層天。又說他的32個朋友分住在下面的三十二層天作爲他的輔臣,而他是天主。文章說他總是下凡察視世情,施福傳道。又寫道,釋佛前生轉世爲人時,曾受到此位天帝的恩德、指導和幫助。那一世釋佛投生在濕波國當王子,因一味佈施而被國王趕出王宮。王子一路佈施,最後一無所有,只剩下一個妃子留在身邊。天帝在雲端一直注視著王子的所爲,此刻一躍而下化爲一個婆羅門,要求王子把妃子佈施給他,王子一口答應,婆羅門拉著妃子就走。當走到第七步時,他忽地轉身,現出天帝相,並把妃子交還王子。天帝曰,記住,不可把妻子施捨于人。以後天帝又暗中幫助王子回了國。這位羅地幹布的畫像很有意思,一臉的凶像,披頭散髮,兩耳垂個大耳環,前額紮一條珠環。身著魚鱗狀的戰甲,左手按著淩雲長劍,右手持一招魂幡。呆呆的直立在天上,一動不動的低著頭死盯住人世間。
盤古大帝在書中被畫在第19幅圖上,但畫家與寫文章的作家並不知道這位就是盤古大帝,而是按照佛教傳統說法把他叫做“大梵天王”。畫像是毛髮直立,左手持一七星長劍,右手持一顆寶珠,赤足,一臉的惡魔相。
文章寫道,大梵天王又稱爲原人,曾開天闢地是位“創造神”,即造物主。以後他又讓十個生主繼續完成世界的創造工作。又寫道,大梵天王的坐騎是白天鵝,或是七隻白天鵝拉的車。波羅門教和印度教認爲,梵天雖是造物主、創造神,開了天辟了地,但他同時也創造了魔鬼和災難,故而對他敬而遠之,崇拜者極少,地位不高。印度佛教理論說他居所在色界的初禪天,是佛教的護法神。
甲:這裏就有說道了,佛門道門理論都認爲功夫高本事大輩份長的居上層天,而本事小的居下層天。那麽,這位三清的師父盤古大帝爲何居在倒數第一層天?而他的兒子羅地幹布居在倒數第二層天?
G:以天論高低是法障之故,皆屬市俗宗教凡人凡見。師說,居天之高低全在於牽挂,牽挂越多越大,所居之天就越低。牽挂超過了極限,乾脆就一頭紮下來投胎。故知不可以所在層天之表像看地位之高低。
另一點也須注意,天人並不一定就死釘在一層天不動,他們根據需要是時常上下浮動的,而且一旦變換了層天,其表相也相應著時空去變化。這種情況使得佛教和道教在“認人”上發生了混亂,經常把一個人看成了是好幾個人。比如文殊師利,她下浮時佛教說這位是文殊大智大慧菩薩騎金獅。她回宮後,佛教又說,那位是大日如來佛是七佛之師,是佛王。猶如乾隆身著便裝出宮玩時,人們說這位是四爺。他回宮一穿龍袍,人們又說那位是當今聖上。
畫冊中文字介紹,大日如來的居處在佛淨土,他是佛國教主。
畫冊中有一位飛天女佛,半裸體,成飛天舞蹈態,雙手散花。畫冊文中說,此即佛教稱之爲的“香音之神”,又稱“飛天”,美麗動人,令人神往。她們有各種樂器,稱之爲音,有不盡的鮮花,謂之爲香。
由此可知,花表香,供花即爲上香。其實這些飛天佛就是花仙,就是羅刹女。
文中寫道,據佛經記載,她們一度轉世爲采花女,皆爲奴。一日路遇釋佛,釋佛親自爲她們授記,佛曰:“你們以後當作佛,名字均叫“妙花”。故知,花仙羅刹女皆是佛,是釋佛親自的授記。
畫冊中有一幅善財童子圖。畫的像個苗條秀氣的少女。文中介紹善財是經文殊點化行53參拜之後而成佛。此即女神功法中108拜裏的童子拜佛。
畫冊中有位坐在蓮花座上的女菩薩,姿色豔麗,手持薄伽梵大神印,她的名字叫“蓮華色”,是位花姐。文中寫道,蓮花色原是妓女,發憤修行證得阿羅漢果位。她是釋佛弟子比丘尼中最傑出的,稱爲神通第一。
畫冊中寫道,據佛經記載,修至菩薩位元時,不僅可留發,而且可出家可在家,可著袈裟也可穿在家人的服裝。
甲:爲何對菩薩實行寬鬆政策?
I:因爲菩薩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分別之相,故而留不留發,穿什麽衣服皆方便。不僅如此,吃什麽,喝什麽也是方便。是故師說,佛齋之中不分葷素。
甲:但是淨土寺院中必須食全素?
I:因爲在裏面吃飯的均不是佛,他們正在修佛,尚無能力將葷化爲素。
甲:素食是五戒之一,屬大戒條,佛曰,以戒爲師,又是何解?
I:五戒之一並沒有素食二字,還是不要胡亂發揮的好。以戒爲師是佛之遺訓,只可惜不知此四字的含意?
甲:洗耳待候。
I:釋佛臨終之際,弟子問今後誰爲師?佛曰以戒爲師。此四字包含兩層意思,其一是你們均無資格爲師。其二是,好自爲之吧……
釋佛大智大慧,知過去、現在、未來三時,決不會簡單機械的讓衆修人以一成不變的教條行事。若按現代說法,那不明顯是教條主義嗎?
釋佛之所以偉大,其一就在於他不是教條主義者,而是因人因地因時因事隨機施教。單就在這一點上,老子、孔子、耶酥等等均不如釋佛。此三位雖是通達,但多少有點教條,否則不至於老子騎牛出關,孔子乘車奔波,那位就不評說了,壯烈犧牲了,就不能再說什麽了。
規定再好的教條,也只能是根據當時的情況,適當的考慮一下發展。因爲數百年、數千年的差異性是極大的,而且戒條是一個個一條條具體的規定,並不是如同易八卦可隨機應變萬古千秋。就拿現代的中外衆多偉人來說,之所以成就了各種偉業,全在於不是教條主義者。若是教條主義者,只能是墨守成規毫無建樹。
就拿乾隆來說,他並沒被嚴格按照父皇、祖皇的遺訓國政教條般的行事,而是繼往開來。在登基的第一天就推出了新國政,從而使大清帝國在他手上成爲鼎盛時期,使得現代史學家稱之爲“千古一帝”。他當政60年,相當於從49年至2009年。
A:不過乾隆推行新政是極爲妙巧的,他精明的使國人不感到突然而驚恐,也不使舊臣心理上過不去而形成頑固的保守勢力,同時採取了一定的措施避免了不必要的種種干擾。
他首先肯定康熙、雍正在位時所推行的國政全對,全英明。然後提出康雍二皇正是符合古訓中的一馳一張。那麽,一馳一張之後,就應按《易經》開示而行中道。國人及衆臣一聽,在理,在理,應行中道了。因爲古代臣民均懂得《易經》乃天神之物,是天神的開示,是中華先祖先尊歸天時爲後代留下來的遺物。
乾隆又每日必向皇太后請安,並嚴禁宮中傳議宮外推行新政的任何消息。這樣就可以不在心理上對皇太后有刺激而形成後宮的阻力。那時乾隆正好是25歲,相當於現代大學生剛從校門畢業的年齡。乾隆也承認,25歲登基之前,他不過是深宮之中的一書生。古今不少“大家”均一致揚言,天下最最無用的就是書生。可這位書生卻成功了千古一帝。
I:當年衆弟子問佛,今後以誰爲師?言中之意是請釋佛在他們之中指定一人爲師以替代釋佛。佛曰以戒爲師。那言外之意就是,你們均無資格爲師。
釋佛這裏用的戒字,並不是指戒條。這個戒字的含意是,今後你們自己約束自己吧,自己爲自己的師,也就是好自爲之吧!這裏又含有一層更深的教義,自己又如何給自己當師呢?這就是《心經》中的第二個字“自”。即,每個人的師就在每個人的目前。
在這一點上,一些古僧大體上也悟出並不是以戒條爲師。比如1-9篇中的“咫尺之間不見師顔”。這是明著告訴你了,師在咫只之間。又如第三十集《念什麽經》?夾山僧曰,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須是親見祖師意。夾山又往深一步說,目前無法,意在目前。
夾山也是明說了,要在目前尋師。
那麽何爲祖師意?關鍵是這個意字。意,心上音。即目前是心之音魂成像,目前所展現的圖像,即是歷代祖師意。夾山曰,須是親見……由此可知觀香調靈之重要!以上就是佛曰,以戒爲師的解。
甲:就如同當年你在釋佛身邊一樣……
I:遺憾,聽師說的,我不過是照著葫蘆畫個瓢……
甲:只是這個葫蘆不可照師頭上亂用……
A:少扯廢話!這個戒字本身就含有“不可外求”之意。戒只能是自戒而不是他戒,戒只能是自己戒自己,若是人被他人所戒,那就不叫戒,而叫罰。故知以戒爲師的含意就是師不可外求,須是從自己流出。既然師不可外求,師就在此山中,那麽外面到處是這個師那個師,即身外之師又是什麽?
B:對於世間法來說存在身外之師,對於出世間法來說,身外無師。但人們又習慣依世間法的慣例稱師,實質上,對於出世間法,僅僅是名之爲師,實爲同修人。差別僅在於先學後學,先生後生,先悟後悟,先覺後覺。
甲:以戒爲師算是多少明白了。拈花一笑,花開現佛又是何解?
C:全部佛法皆系之於花。爲何釋佛親自授記,花女皆爲佛,均叫“妙花”?不僅道出花爲佛,而且級別輩份均不低,均是妙字輩的,和十妙平起平坐。就修行、修佛來講,修佛即是修花。那麽,花開時現的是哪尊佛?可知?
甲:自然是釋佛!
C:何故又不說花開現釋佛呢?
D:花開現佛,也可以說花開見佛,那麽,是誰見佛?可知?
甲:當然是我見佛了。
E:我字不除能見佛嗎?
甲:我若是沒了,那又是誰見佛?
E:是佛見佛!
F:花開現佛,現的這個佛不是別人,而正正就是修此花的人自己。此四字的含意是,修人將花修開時,自己就現了法身。那麽,什麽叫花開?
甲:請開示……
F:花不開則不放光彩,花開系指大放光彩。可知,花開就是一次性的最終的光爆!
甲:可與女神功法中的光爆相同?
F:性質一樣。女神功法中的光爆是控制在含苞待開但又不讓開,必須是在風擺金蓮時才允許開。九陰功第二式的臺詞中有一句是,蓄芳含苞待放。是待放,而不是開放。在含苞中僅修至山地動,即身體的大震動。後面是“待到金蓮盛開時,橫空出世莽昆侖”。這裏的待到,就是說還沒到。那麽以後到了時又會如何?爾時就是花盛開,佛,橫空出世。此即花開現佛。
不論是從隱態形式上走,還是55年之際直接從身上走,顯出的圖像是一樣的,呈現出蓮花盛開,隨即就是大光爆,猶如核子反應般的鏈索性的逐級擴大的光爆。最後呈現的那個物,那個光能量團,就是“真你”,法身佛。此即是九陰功第九層次的大涅磐法,亦即九陰飛天法。
飛天就是香音這神,佛號妙花。故知飛天兩字是“佛”的同意同義語。九陰飛天法即是九陰佛法。
G:故而師從一開始就不厭其煩的告誡,九陰功法險惡,絕不可貪功求成!功法之所以險惡,就在於師把釋佛最後傳大迦葉的密法,拈花一笑,花開現佛,納入其中。同時錄音中一直控制在含苞待放,而不准盛開。故而師又強調,行女神功法一定要在錄音控制保護中進行。故知,學人絕不可貪功,絕不可急於求成,否則,你把花給弄開了,那你可就算是見了佛了……
年歲大的,年齡不饒人。早走了,就一心不亂,老老實實在西門峽等著驗牒。十二峰雖是空了十一峰,觀音說了,九天玄女就是那個命,得在那裏等……西洋女王笑曰,誰又讓她歲數最小……還一直抓著青蓮不撒手……白娘道,最精明的要算是大日如來,拿到青蓮後即刻就大撒手……她可不玩獅子滾繡球。
甲:提到繡球,回想起以前篇集中有一案例,即,川人行觀中,一隊兵馬開來,領隊的女將領總是以手出示一個類似仙人球狀的東西……
I:此物即稱之爲“繡球”,得繡球者將奉命去西門峽接防。西門峽守軍要一批批開往麗江準備登月回歸,是故需一批批新軍去接防驗牒守關。
甲:從衆多案例中.一些學人也有接到“繡球” 的。只見一年輕貌美的女子飄來,撇下一繡球……學人慌忙去接,美不勝言。但只是偷著樂,暗中高興,夢幻著這一定是天妻,或是天上的情人也未可知……還得對顯態的正式老婆守口如瓶,嚴加保密。因爲即使是隱態的,虛幻的桃花,顯態的老婆也會吃醋而暴跳如雷。
A:那可不是“王寶釧”撇的繡球,而是上方派人投下的“令箭”,是將來要奉命守關的。若是去了大傢夥白虎再接了繡球,那是連斷後再守關,可就成就了獅子滾繡球。
甲:這不是九宮大日拿咱們學人開心玩嗎?
B:繡球撇下來,總得要有人去接防,再說又都是自覺自願的爭著搶著去接的。
乙:川人來電說,前兩日忽見已故“大人”到了長江,還是活生生的樣子,只說了一句話,“回首行前走……”問之原屬哪部分?也不答,只顯出“天鋒”兩字。
甲:大概原是天鋒左軍的高級將領。當年彭城小泰山軍部遭圍殲,倒是有一支兵馬突圍進了大別山。
乙:有學人問道,第四、五篇倒是很重要,但不知兩篇中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如雲門、藥山、石頭、布袋等等都是什麽時代的人,屬於佛門中那一法脈傳承?
C:藥山與大顛是同修同學,同拜的石頭爲師,他們這一支法脈皆系六祖的頓悟法門。
五祖將衣缽傳與六祖,當夜就叫六祖下山快逃!六祖連夜逃往廣東地區,隱藏了十多年才敢露面。
甲:五祖將真傳給于六祖,並令六祖連夜下山潛逃,這樣一來,自五祖之後,那少林的世世代代實際上已無真傳,一心禪法門已遠離了少林。從此傳位上看,佛門的宗門並不平靜,名利之爭依然不亞於社會。可在當時,佛教界的衆人都認爲五祖的衣缽一定會傳給神秀。
D:古代有些法門對接真傳的傳人是以衣和缽爲證爲據,得衣缽者爲傳人也。神秀在當時極爲五祖器重,並讓他擔任給衆沙彌授具足戒的教授師,專講如何持戒以及佛門種種儀規儀軌,其地位是十分顯赫的,而且神秀的文學底子極好,佛學知識極豐富。自幼閱經,博學多聞。但五祖認爲神秀雖好,但其功路走的是漸悟,而不是一心禪直指人心的頓悟,故而也是無法將衣缽傳與他。
甲:從人道上看這實在是不盡情理,神秀是大苦大功主持寺務最賣力氣的。
D:五祖傳的是法脈,而不是功德。故而功德再高再大,若未悟得心印也是無法可傳。
甲:可五祖爲什麽讓六祖慧能連夜下山潛逃,而且一隱就是十五年不露面?
D:爲避一個爭字引得佛門混亂。故知佛門之內有爭,只能避而遠之。這也是三十六計走爲上計。爭必發生在兩方,若其中一方一走,另一方也就無的可爭了。這一走包含空間的走和時間的走。下山越嶺南是空間上的走,隱十五年不露面是時間上的走。
至於六祖慧能,卻是位了不得的人物。他本是廣東地區一個砍柴爲生的樵夫,一字不識。
甲:若是一字不識,如今又是爲何有六祖留下的書?
D:那是以後識字的衆弟子編寫的。
慧能祖籍是河北省涿縣人,就在北京的西南野外。其父爲官被謫,發配至嶺南,慧能就以上山打柴爲生。
湖南與廣東交界處是南嶺群山,是故稱廣東地區爲嶺南。在古代視嶺南地區如同廣西、雲南、貴州一樣,均屬羅刹之地,猴變人尚未變全,並不以爲那是祖先遺物。
一日,慧能上集賣柴,聞一居士正誦《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慧能一聽,大悟!忙問,你念的經是從何處來?對曰是從弘忍禪師處得來。這弘忍禪師就是五祖。
慧能一想,我也去見弘忍禪師去得點什麽。柴也不砍不賣了,放下了一切,原本就已是窮到家幾無立錐之地了,於661年北上拜師。
那麽,661年是個什麽概念呢?是大唐時代,正是唐三藏譯完了《大般若經》,提出了論斷,修佛必須要先破我執法執。後人將唐三藏的觀點稱爲“唯識宗”,或“法相宗”。由於唐三藏曾在長安的大慈恩寺居住,是故又稱爲“慈恩宗。
故知,天下本無宗無派,宗也罷,派也好全在人爲。後人把前人的某種方法名之爲宗,若將某種方法加以禁錮,再立下規矩,就成門派。故知,宗以及門派均是萬法中之一法,而又均不是萬法歸一之法。
唐三藏於664年,即慧能北上求學的第三年,在玉華宮道場圓寂。唐皇高宗聞報,爲之罷朝。京城及諸州縣五百里內,送葬人達百萬衆。
三藏故去後,佛教界公認的他的學術繼承者是“窺基”和尚。這個窺基本是唐朝將門貴族子弟,其父是大唐開國功臣,被封爲“右金吾將軍”。其叔就更是有名的人物了,他就是尉遲恭大將軍。
三藏門下還有一位對佛教影響極大的人物,即“道宣”大律師。道宣和尚是江蘇丹徒人,其父原是陳朝吏部尚書,故知道宣和尚本是書香門弟。
道宣十五歲出家,在“智首”和尚那裏受了具足戒,並隨智首修學攻讀“四分律”戒法,深得佛教中的詭辯術學說。
甲:何爲佛教詭辯術?
D:就是怎麽說都有理,這麽繞也是個圓,那麽繞也是個圓。
道宣學得戒法之後,四處遊學擴展知識達25年,終於成就了中國佛教戒法戒律之大全,並被譽爲持戒第一。甚至持戒之嚴格勝過西域佛地,勝過印度佛源。
一日,從西域來了胡僧,唐玄宗問,你打算先住在什麽地方?這位胡僧“善無畏”
曰,素聞西明寺道宣律師持戒第一,願往依止,籍以受教。這位善無畏就是開創中國密教的大師。
道宣的戒學對中國佛教界影響極大,至今佛教內的種種規矩、儀軌均延承于道宣。後人就分科分類,將道宣的戒學稱爲律宗,而視道宣爲律宗創始祖師。
道宣一度在三藏的譯場工作,負責“綴文”一項。唐三藏開闢的譯場,其翻譯工作是十分嚴謹的,整個翻譯分爲六道程式。
一、“譯主”宣讀梵文。
二、“證義”評量梵文。
三、“證梵文”聽讀以校誤。
四、“筆受”負責譯爲華文。
五、“綴文”負責連成文句。
六:“書寫”抄錄成章冊。
唐三藏的譯場是國家級的,是由皇上親自過問的大規模翻譯機構。
綴,即點綴。骨架精髓有了,尚需要具有可讀性,漢語漢學的規範性,故而需點綴連文句。
道宣的戒學實質是佛教教義的綴。經典是個汽車,是個運載工具。這個綴,戒學就是汽車上的刹車。需不斷地點刹車、慢刹車、急刹車、緊急刹車。
刹車不是運載工具,但它確實又是運載工具上決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設置。沒人敢去乘沒有刹車的車去行,故知,行、大行則必須要有刹車。司機接手車準備出門大行,首先就是試試刹車靈不靈。這就是戒學與修佛大行的關係,它並不是修佛的根本,但又是修佛之行無法忽略的。
但是,但凡一立宗,那就完了。因爲一立宗,一成門派,就把一個整體給割裂了。分解了,解體了。從車上把刹車裝置拆下來,並稱爲律宗,就學怎麽製造刹車裝置。把車上警報器那個嘀嘀拆下來單立一宗,稱之爲淨土宗。一按嘀嘀,聽者就知是車來了,一聽念阿彌陀佛,聽者就知是在修佛。之所以修來修去修不出去,是因爲都在那兒修部件,玩另件呢。
但後人不應指責是道宣的不對,他並未立宗,也沒自稱是律宗創始祖師,是後人多事,科化、學化給立了宗。
才剛提到淨土宗,後人規定“慧遠”是淨土蓮宗的一祖。善導是二祖。他們開創的淨土修持方法,就是每日念佛七萬至十萬聲。那麽,慧遠祖師、善導二祖爲什麽要開創每日念佛七萬至十萬聲的念佛淨土法門?直至如今修淨土的人也是只知念佛,卻不知爲什麽?
可知淨土宗依據的最主要、最重要的一部經是什麽?是《觀無量壽經》。那麽依此經修持卻又爲什麽成天念起了佛?
《觀無量壽經》,全經的精華,要點,功法,就一個字,即“觀”字。那麽觀什麽?這個法門不是自觀,即不是觀自,而是觀他。這個他是誰?是阿彌陀佛。具體來說,就是觀天緣宮。因爲最後的最後,接引之光來自天緣!
《觀無量壽經》,是當年衆羅漢行觀天緣宮時,使用他們當時的語言,做的行觀記錄。必須要知道經文的本質,不然就會學的一塌糊塗。比如,《修》一書中也有不少行觀記錄,是衆學人行觀時使用他們當時所能理解的語言成的文。對後人來說,就是個經驗之說,簡稱爲“經”。說不定以後就會爲後人命名爲“現半壁山經”,“觀西門峽經”。“觀香靈經”等等。後人的後人也會學後人,天天念這些行觀記錄,謂之爲念經。那麽只念經就能修出去嗎?這就叫一代一代的誤用誤傳,可還都立下規矩,門規,神聖不可動搖,不可說,不可說,若說則規定是謗佛。
那麽,慧遠又是爲什麽開創每日念佛七萬至十萬聲?是因爲他看到天下衆修士並無行觀的能力,沒有本事如同釋佛衆弟子,那群大羅漢自如行觀天緣無量壽佛。既然觀不到佛,也觀不到佛所在的淨土,實在是沒有辦法,慧遠長歎一聲道,無法觀,觀無法,那就想吧,念吧!於是一聲聲一日日的念起了阿彌陀佛……衆人也就隨聲附合一同念了起來……那悲壯之聲遍山遍野,一百年、二百年、上千年的念了下去,一直念到了今天,還要繼續念下去,直至把佛法念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