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八集 昆侖論劍
<一>
海拔六千米的玉龍雪山,在雲南麗江古青潭的北邊。玉龍雪山的東,北,西是長江的上天遊金沙江,她環抱著昆侖之心——玉龍。玉龍南面的古青潭水,映現著雪山風光。昆侖八妖和她的女兒國,萬千年來一直廝守在麗江,寸步不離。正是,
山青青,
水靈靈,
山青水靈歌不停。
上有天昆侖,下有地昆侖。天地昆侖之心在玉輪——玉龍雪山。千年一度的大回歸,是關係到億萬生靈成敗的大事。確保成功,護持保安是極度重要。經九宮,大日宮論定,由元君珠王白青四聖母護航。但斷道重任落在誰肩,最後要由昆侖論劍決出。
昆侖論劍決斷的時間,定在立春。即九六年陽歷二月四日。地點在麗江玉龍雪山。
自“大寒”日起,各路戰團大規模調往麗江,必須在立春之前趕至玉龍雪山布陣護持。由羅地幹布主陣,統帥各路戰團。
決斷的方法是三戰一,此一若勝則斷後。即,論劍的第一場是白青珠三戰碧霞元君。第二場是白青碧三戰珠王。第三場是白碧珠三戰青娘。第四場是碧青珠三戰白娘。
最後,白娘劍法獲勝。那白娘劍法是:
開天闢地 鳳舞龍飛 望斷魂關 瀟灑一回
白娘翻天 回首斷橋 水漫金山 推波助瀾
大戰佛道 血路一條 蛟龍入海 鳳旋九天
聲東擊西 古樹盤根 一點紅塵 劍斬遊魂
西天望月 烏龍盤柱 遊鬥法海 盜草還魂
夜間仙山 回身一劍 白娘奪路 左右拂塵
四面圍擊 白蛇出洞 橫掃千軍 一甩拂塵
羅刹探海 海底采珠 斬草除根 了斷紅塵
西風漫捲 夜間三關 回頭望月 已過斷魂
* * * * * *
正是白娘斷後,回頭望月時,遙見月龍已率衆星飛渡斷魂……千年一度開的天關封閉。以後又是千年等一回,我無怨無悔……
學者甲:麗江大地震是否與昆侖論劍有關?那各路戰團,限於立春之前趕到麗江集結。那麽大的舉動,在顯態不可能沒有反響?
答:按理,不應搞得驚天動地才是……
學者甲:大師讓我通知的九位都已到齊了。可是都請她們進來坐?
答:有請。
(九位女子圍成一圈,皆雙盤蓮花入座。)
答:今日正是陽歷二月十一日,陰曆乙亥年十二月二十三。按民俗是竈王神雲集玉龍雪山稟報凡塵。今日是素女心月狐代天聽報,並記載於竹冊備案。今日,又正是一月十一日夜奪斷魂,羅刹女大戰羅漢天一周月。故請九位前來,論劍昆侖。各抒己見,多顯少隱,唇槍舌戰。並請學者甲乙兩人記錄。若算吾,此間正好是十二人。論劍就從“人與天”開始
學者A:“人與天”之前是月心寫的前言。就從此前言開論。《修行者》到底是一本什麽書?它是講人有沒有靈魂。問題的焦點就在“靈魂”這兩個字上。這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分水嶺。
《修行者》一書論述了人有靈魂,這標誌著此書是屬於唯心主義的作品。是反唯物主義的。是與我國的基本政治思想背道而馳的。
我國政治思想的基礎,是依據馬克思資本論的大本子。不是佛經,不是道藏,也不是《聖經》和《古蘭經》。唯物主義是無神論,無靈魂論。而佛經道藏《聖經》《古蘭經》是有神論,有靈論,有魂論。上述四經皆屬唯心主義,而《修行者》一書的屬性分類,也屬於唯心主義。故而,讀者在閱此書時,必須了知這一點。此書與我國的政治思想是格格不入的。
學者B:唯物主義並不是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方法論是不可分割的。唯物辯證法承認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存在。用相對真理去否定絕對真理是錯誤的。
之所以是相對真理,是因爲它有兩個局限。一是局限在一定的範圍,二是局限在一定的時間。任何相對真理,都無法填滿絕對真理的長河。毛澤東主席在實踐論中,對此已有卓絕的英明的論述。
馬克思主義是相對真理,而並不是絕對真理。故而也必然受到相對真理兩個局限的制約。把馬克思主義從德國應用到俄國,也必須根據俄國的具體情況加以適應而變通。列寧靈活的運用了馬克思主義,在俄國成功的完成了炮擊冬宮。所謂靈活運用,就是適應和變通。否則就成了教條,就成了刻舟求劍。
之所以需要“靈活”,正是因爲列寧懂得馬克思主義是相對真理而不是絕對真理。
毛澤東成功的,靈活的,結合中國國情,運用了馬列主義。完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這個理論與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裏都是沒有的。
如今的把經濟搞活,重心向經濟轉移,改革開放。又是根據中國國情,對馬恩列斯毛思想的發展和靈活運用,而成功了“中國特色”。
這些重大舉措,全在於了知相對真理不是絕對真理,其中必有局限。而當前的舉措,也正是對《易經》“大過”卦的實施和運用。
佛經道藏《聖經》《古蘭經》以及《修行者》一書,主要是研討論述另一個非政治領域裏的現象。是乞今尚未被科學所證明,且又無法用科學實驗去否定的現象。可以做爲一種對生命現象的學術研究。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不參政,不反對社會主義,就談不上是反對唯物主義。把學術研究與不同政見應有所區別,不可混爲一談。
<二>
學者C:B小姐剛才說到“混爲一談”在前言的第三句,提出靈魂是由能量組成。能量是科學物理的專業用語。非科學領域的內容不應套用科學用語,靈魂學不能和科學混爲一談。不能把非科學的東西,套用幾個科學名詞,就搖身一變成了科學。或是用科學名詞去掩蓋非科學的真實。非科學的東西套用科學名詞,這本身就是一種對信仰科學的民衆的一種欺騙。
學者D:人類的語言是發展的,不同領域的專業用語是可以相互借用的。名詞僅是人類對某一現象的理解和描述。名詞是人爲確定的,它並不是真實。它僅僅是對真實的,人爲命名的代號。名詞與真實或現像是等流關係,而並不是等同關係。名詞僅僅反映了大多數人對某一真實或某一現象的理解。既然是人爲定的,它並不是真實,故而它也就不是神聖不可侵犯,不可借用的。
科學名詞並不是封建皇帝,皇帝的名字不准許衆人說,不准許衆人用。科學名詞也並沒有申報專利,並不受專利法的保護。
現代人可以使用古人的語言,名詞。中國人可以使用外來語,外來名詞。並不存在誰冒犯誰,誰侵犯誰的問題。在科學領域,也總是使用非科學的名詞。比如,很多科學産品,卻是使用封建迷信的名詞去命名。如“鳳凰”自行車。“大力神”。在政治宣傳上和科學市場學上也使用封建迷信名詞,如“龍的傳人”。顧客是“上帝”。
學者C:這裏有個立場問題。科學與社會學使用傳統語言和外來語言,是古爲今用,洋爲中用。而《修行者》使用現代科學語言,是混淆科學與迷信的界限,唯心與唯物的界限,起到了混淆概念,以亂視聽的作用。
學者D:辯證唯物主義的關鍵,在於立場,觀點,和方法。《修行者》一書正是從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對古老的傳統,巫學、佛學、道學、神學等等去破譯,去研究。這個行爲和方法本身就是科學的。至於所研究的課題是不是科學,那是另一回事。正如代表現代科學的搖籃,高等大學裏,有爲數不少的人一直在從事對鬼神文化的研究和開發。這決不能認爲他們是在搞封建迷信活動。
盡可能的使用現代語言,去代替那些玄之又玄的語言,這本身就是科學方法和行爲。至於所選用的現代用語是否恰當,是否貼切,那是另一回事。需要在不斷地深入研究中去探討和發展。
學者C:使用科學專用名詞去描述非科學的東西,姑且不說是對科學的褻瀆。但也是十分不夠嚴肅的事情。
科學專用名詞是有嚴格的物理學定義。例如熱“能量”,定義爲在標準大氣壓下,使一立方釐米,攝氏4度的水溫,上升一度所需之熱量爲一卡路里。而並不是可以隨隨便便使用的。如果命名爲能量,它就應嚴格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學者D:前言中說,靈魂是由光音色三種能量組成。這句話嚴格來說,少了個定語。應是由光音色三種“形式”的能量組成。
能量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如熱能形式,電能形式,光能形式,音能形式等等。不同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轉換的。但不論如何轉換,不論轉換多少次,多少時間,它都嚴格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那麽,什麽叫能量守恒定律?就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無垢無淨。而這正是《心經》上的論述。生命能量就具有這種不生不滅的特徵,它完全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學者C:科學上的能量守恒是通過實驗室,用精密的儀器,嚴格的計算證明的。生命能量守恒又何以證明?
學者D:這也正是科學所應該努力的。爲什麽遠古就能在沒有科學儀器的情況下,就能提出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能量守恒定律呢?這表示神學早已走在了科學的前面。
<三>
學者E:前言中的第四句,論述修行,修煉的本質:是提高大靈的能量。
這種提法,已經超越了氣功學研究的範圍,而是屬於宗教學的內容。“修行”,“修煉”是宗教用語。使用這種語言,就把氣功學蒙上了宗教色彩。氣功學的應用,在於提高人的體質,防病,祛病,對抗衰老。而並不在於什麽無法證實的大靈的能量。是故,《修行者》這套書,不屬於氣功學書,而屬於宗教類的書。
學者F:氣功學,是現代人在古代巫學、宗教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前的氣功學仍屬於低層次、低水平的。遠遠達不到《修行者》一書所論述的內容。而恰恰是現代氣功學可以借助《修行者》一書,上層次,上水平,上認識。
所謂已超越了氣功學的範圍,這個範圍並不是平面範圍,而是立體範圍。是因爲從立體上觀,《修行者》已大大超越了氣功學現前的低水平層次。而並不是在平面上出圈。
學者G:前言的第五行。絕世功法。中華昆侖女神功。這兩個用語是否得當?值得推敲。
什麽叫絕世功法?絕世,就是再沒有能超過她了。是頂峰。是無上乘。姑且不說這是否是浮誇?是否也是名過其實?
“中華”是民族的專用語,表全中華民族。中華這個名詞不是可以隨便使用的。一個功法稱之爲中華,是表全中華的功法,是中華民族的功法。把中華這個民族專用語,用在功法名稱上,是不恰當的。用詞太大。
“昆侖女神”,又局限在昆侖,局限在女性。用語又太狹窄。同時還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讓科學性的現代人。望而生畏,談虎色變。不利於在社會上教傳和應用。不如就叫“昆侖功”,擺脫涉嫌迷信的因素。
學者H:絕世功法,含意有二。其一是表,出世間法。其二是表,無上乘法。此功深奧,妙巧絕倫。出世無上,當之無愧。
昆侖女神,非限女性。是表太古,母系氏族。中華古神,皆系昆侖。用語“中華”,是指女神。
女神功法,神秘莫測。變化無常,極難把握。池淺底露,淡而無味。深如古潭,莫測高深。
學者I:前言中第八行。宗教界的人張口結舌,有的破口大駡……
我認爲,《修行者》一書,是反宗教的。這不符合國家的宗教政策,和統戰方針。不利於安定團結。不利於改革開放,借助宗教吸引外資。
《修行者》一書,幾乎把宗教全部否定。並說宗教的本質是反人類,反社會,反歷史。是人類的毒品,精神鴉片。是迷信的場所,是愚昧的傳播,是動亂的根源。
而世界各國,正是借助宗教思想,宗教勢力,去加強統治,確保安定。
學者A:宗教的本質就是反動,這並沒有什麽疑異。宗教思想和行爲,與馬克思主義及基本國策是矛盾的。是統一體中對立的兩個方面。國家的宗教政策和統戰方針,是對辯證法第一定律,對立統一定律的應用。宗教政策和統戰方針,並不表示宗教的屬性,本質的改變。而是促使矛盾的轉化,變對抗性矛盾爲人民內部矛盾。並不是說,一統戰,宗教就革命了,就變成馬克思主義了。
十多年來,伴隨氣功熱而重新掀起的宗教熱,其實質是在與黨在爭奪民衆。造成信仰危機。
借助宗教吸引外資,僅僅是權宜之計,而並不是大政方針。這其中蘊含著數不清的隱患,和潛伏著的動亂。
世界各國借助利用宗教維持統治和安穩,這在古代中國也是屢見不鮮。但是,應該看到,中國與外國有著本質的不同。外國的理論基礎是唯心主義,這在理論上與宗教理論和思想不矛盾而是一致。但是,中國的理論基礎是唯物主義。這就使得潛伏著理論上的對抗和不安因素。是故,中國不能照搬國外的利用宗教維持信仰安穩的統治方針。
學者B:應該承認數百萬,數千萬民衆潛在的宗教信仰以及對宗教所抱有的希望。《修行者》一書,打破了人們的宗教夢幻。會形成新的信仰上的混亂。就安穩來講,《修行者》教材是一枚炸彈。在教材中,還是不應該涉及到宗教,仍應保持原判。即,國家對宗教的承認。
學者C:前言中,“年青人覺得好玩,是一部引人入勝的神話。”
如果僅僅是認爲如同《西遊記》,孫悟空、豬八戒那樣的神話,倒是無所謂的事。問題在於會不會有一部分青年男女,迷在其中而不辨真假、虛實。並由此産生種種夢幻,對人生冷淡。不去追求,不去奮鬥。
在人類社會,歷史的前進,社會的進步,其根本動力在於對物質的追求。如果人類失去了追求心,社會就會停頓。積極的人生,進取的、奮力追求物質的人生,就會變成消沈。《修行者》一書,甚至會産生遁世思想。
學者D:大量的童話故事、民間故事、神話故事等等,並沒有使歷史停頓。比年青人更小的兒童、幼兒也並未因童話而失去進取。
學者C:但是,人們知道那些童話是假的,而認爲《修行者》書中的神話是真的。
學者D:如果認爲是真的,那就更具有研究的價值。
學者C:問題是,如果不是真的,那又會産生什麽樣的後果?
學者D:童話不是真的,又有什麽後果?不是真的,那就無後果。不是真“種”又哪能結果?只怕若是真的,那才會出現不可想像的後果。
答:時間不早了,改日再談,各位請便。
* * * * * *
學者乙:這些小丫頭都是從哪兒挖出來的?一個個活像個小羅刹女。歲數還都不大。
學者甲:她們九位,一人差一歲。從十八到二十六歲。
一九九六年二月十一日晚11:57
<四>
現在的時間是二月十二日,中午12:30。請各位入座……繼續指點,論劍昆侖。
學者A:在前言中,“科學家認爲沒有根據……”實際上,從科學的角度觀,《修行者》一書,從前到後,沒有一絲一毫的科學依據。儘管是套用使用了不少科學專業用語。故知,《修行者》是一本非科學的書。
現在的問題是,非科學性的書在社會上流傳,它的價值何在?
學者B:人類的文化並不僅是單調的、單色的科學文化。而更大量的充滿人類思想和生活的是非科學文化。人類需要非科學文化。文學藝術、電視戲劇、音樂歌舞。以及佛經、道藏、聖經、古蘭經等等,均屬於非科學文化。
需要就是價值。價值在於需要。
學者C:前言中,“文中有觀音,是封建迷信加宗教宣傳。”
國家有宗教政策,允許宗教的存在,允許信仰上的自由。但是,不允許宗教向社會的滲透。控制和限制宗教的發展。對於宗教活動,只允許在寺廟、教堂中進行,不允許在社會上活動。對於宗教類的書冊,也只允許局限在寺院、教堂內部出版發行。
《修行者》一書,是以氣功類書在社會上流傳。而其實質,是屬於宗教類書。是不允許在社會上流傳的,傳,則屬於宗教對社會的滲透,是屬於封建迷信活動。
學者D:首先,大量的典型宗教類書已經在新華書店公開發行。如《古蘭經》。是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出版發行,北京外文印刷廠印刷,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經銷。已經作爲一種商品在社會市場上公開出售。在佛經方面,以及小道藏,在新華書店也都早已公開出售。
文化的交流與宗教滲透是兩個概念,不可混爲一談。人類的歷史文化現象,不可人爲的割裂、局限、封鎖和分段。
就《修行者》一書而言,她不屬於宗教類書。宗教類書都有極爲嚴格的個體獨立宗教的局限。而《修行者》一書卻沒有這種宗教局限。她包容佛學、道學、神學、巫學、瑜伽學等等方面的內容,還含有大量的《易》學內容。
只有代表特定類宗教而不涉及第二宗教的書籍,才屬於宗教類書。
多年來,國家出版了大量的宗教研究類書籍。在分類上也屬於宗教類別,但允許在新華書店公開發行,而並不認爲是宗教滲透和封建迷信行爲。至於《修行者》一書在歸屬上是那一類,並不是你我所能論定的。那要請教北京大學圖書管理專業的專職人員鑒定。
學者C:前言中講,寫書的人是個和尚。這個作者本身,就決定了《修行者》一書的宗教性質。
學者D:如果一位將軍寫了本通俗武打小說,並不能以他的身份去論定,這本武打小說是軍事理論著作。應該辯證的看問題,而不應形而上學。
學者E:即使是涉及宗教內容的書,也應正面寫作宣傳,弘揚正法。如前言所言,這個功法非常邪性,這是天魔大法!行功者哈欠連天,淚掩紅顔。並産生死亡的恐懼和震蕩。若從傳統宗教理論來看,女神功法屬於邪惡之天魔大法。又是何故不去弘揚宗教正法,而去宣揚反宗教的天魔大法呢?這種天魔大法又會給人類帶來什麽呢?
學者F:自古以來,宗教與江湖,何爲正?何爲邪?倒是正不正,邪不邪。正中邪,邪中正。無邪即無正,無正亦無邪。正與邪這一對矛盾是個統一體。是個因緣體。作爲真正的修行者,若真是弘揚正法,應是中道行,中道觀。而不應落二邊見。應是,正不異邪,邪不異正。正即是邪,邪即是正。應持正邪等同觀。
至於哈欠與落淚,那是女神功法強烈的相應關係所致。恐懼與震蕩,那是出世間法與世間法的區別。這些行功反應,恰恰反映了女神功法的獨道絕倫。通過行功,人們可以更深入對宇宙生命現象及人體現象,進行探索和研究。
學者G:前言說,此書是山上廟中人講故事。這就給讀者帶來困惑!對書中所言之內容,到底是信其有,還是信其無?
但凡是書,都應給讀者一個明確的交代。而不能採取這種不嚴肅,不負責任的態度。
學者H:信則生有,不信則無。信與不信,各隨意願。本是虛象,並無實物。信,則虛中生有。不信,則實亦爲無。無有之間,全在於信。有孚則亨,無孚則斷。黑月白月,否泰自便。
學者I:在前言中,引了一段媽祖詞曲。其中曰,天下誰人敢淩仙!
這是公開對宗教及人類的挑戰!是對無神論的挑戰!是對唯物主義的挑戰!此句詞曲是否欠妥?
答:午時早已過了,現在已是兩點零四分。請各位先休息吧……
<五>
現在是陽歷二月十五日子時。請九位入座蓮花。可否研討一下修行界,宗教界,一些氣功門派裏的懺悔和考驗。此系《修行者》第81集第九章《人在凡塵》裏的內容……
學者A:關於懺悔,在書中已經論述的比較清楚。懺悔是統治勢力維繫統治,並使民衆心甘情願被統治的手段。從本質上看,是欺騙。是對人權的侵犯。若真是天有靈,主持懺悔的人,皆應下火獄!
學者B:此話未免絕對。對懺悔也不應完全否定,否則即落二邊見。懺悔有麻醉民衆心甘情願爲奴的一面,同時,也有益於社會及個體身心的一面。
從宏觀上講,社會的穩定是人類兩個文明進步與發展的條件。但社會的穩定,必須要依靠某種思想的統一,否則就失去凝聚而成一盤散沙。歐美經濟的發達,科技的先進,國家的強盛,其根本是在於以《聖經》統一了各民族,各階層的思想,而取得了同步效應。
歐美國家的民衆,從小到老,每周都要去教堂禮拜,懺悔。是宗教的力量統一了民衆的潛在意識和行爲,而反映出整體性的凝聚。
世界各國的統治者,都清楚的認識到了這一點。故而保護宗教,發展宗教。
只有當國家需要變革時,爲了改變原有的凝聚,也就必須先從打擊宗教入手。但是,一旦完成了變革,又會立即穩定宗教,並借助宗教思想去穩定全社會。
在《易大傳》裏,孔聖把這一點論述的極爲清楚。“聖人設教,天下服矣”。
儘管懺悔具有欺騙性,但是,通過懺悔,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受益的依然是民衆。
懺悔是個手段,是爲了讓民衆進行自我約束,自我調整,自我身心上的平衡。這不僅有利於社會,而且有利於個體的身心健康。這就是懺悔的積極的一面。
在《修行者》第81集中,對懺悔的否定。一應該注意到妙師成書時的背景,是在94年及95年初。社會上一些氣功門派利用懺悔,敲詐勒索民財。社會上掀起的宗教熱,使大量民衆去“朝山”,去三步一叩頭的大拜大懺。而推行懺悔者卻大發懺悔財。81集第九章是在這個社會背景,氣功界背景下成的書。是故,側重點在反懺悔,號召民衆不懺悔,亢龍無悔!去砸碎門派宗派教派的統治,去做個頂天立地的自由人!
故而,書中塑造了羅地幹布戰天鬥地的大無畏形象。塑造了死不改悔的羅刹女的“貞”與‘節”。妙師把被踩在腳下幾千年的羅刹女,舉了起來。把她們舉上了天!衝破了不可逾越的天界,打碎了男權、夫權,奪取了羅漢半邊天!把四大天王換了防,換成了四大羅刹女天王!
在任何宗教裏,婦女都是最卑賤的,最低微的,罪大惡極的淫婦。是最底層的被統治者,被壓迫者。妙師把她們組成了強大的、戰無不勝的大羅刹女戰團。橫行於地,橫行於海,橫行於天!
數千年來,男權、夫權、君權,奴役婦女的手段就是懺悔。故而,若使婦女徹底解放,就要反其道而行之,不懺悔,亢龍無悔!
不過,我倒是認爲,懺悔最少應保留一半。陰不懺,陽懺!
學者C:馬克思主義是主張不懺悔的。“共產黨宣言”,就是號召全世界的罪人不懺悔。如果懺悔,就不會有革命,就不會有社會的變革。
社會的穩定固然是重要的,但穩定到極點就變成腐朽。社會一旦腐朽,宗教思想的穩定社會的意義就不存在了。就會變成阻礙社會發展和變革的攔路石。
學者D:主張懺悔和否定懺悔,均屬於落二邊見。中道行應是“如是懺悔”。正如《易經》所極爲強調的“時”。要應時。時未到,以及過時皆爲錯。如是懺悔,即是,懺悔非懺悔非非懺悔。
學者E:這個如是懺悔未免過於玄虛?又由誰去把握那恰到好處的如是懺悔呢?如是懺悔,就懺悔這兩個字,就從裏到外透著腐朽的味。對於頂天立地的大羅刹女精神,還是應永不懺悔。但是,應適時“反思”。
在第十篇仙魂曲裏,衆天尊的詞曲皆充滿了反思。如,白骨森森平地堆,腥風血雨久難平。但反思不是懺悔,反思與懺悔有本質的不同。懺悔是向別人去懺悔,向統治者,向宗師,向偶像,向救世主。而反思是自思,不是拜服在任何人的面前。
是故,81集第九章的反懺悔是正確的,不存在時不時的問題。何時也不應懺悔!永遠頂天立地。
學者F:但是,人與人之間是有區別的。強者,可以反思而不懺悔。但弱者卻無力反思,在心裏上承受不住反思的衝擊。這時就需要幫助,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幫助。此時的懺悔起到了安慰和自我安慰的作用。
只有人中之龍鳳,才能承受住不懺悔而反思的衝擊。人中之鼠雀,承受不住反思的巨大的心理壓力而不得不求之於懺悔。是故,懺悔有存在的社會價值和意義,不可一概否定。
學者G:懺悔的本質是心理上的自我麻醉。是一種弱的投機僥倖心理。是人的不正常的心理變態。故而沒有任何值得提倡的意義和價值。《易大傳》中,孔子所強調的“時”,是站在統治階層的角度、立場,闡述治與統在“時”上的重要性。故而對民衆而言,何時懺悔,何時不懺悔,沒有意義。
學者H:統與被統,治與被治,本爲一體,兩個方面。統爲整體,受爲個體,統受相和,對立統一。樹有大小,人有高低,江有短長,性有強弱。聰明傻子,奴才自願。強者不悔,弱者求懺。懺與不懺,皆是方便。
<六>
學者I:懺悔是一種精神麻醉,考驗的本質與懺悔一樣。如果說懺悔是對人權的侵犯,考驗則只有過之而無不如。
學者A:此話錯矣。懺悔是一種自我性的心理麻醉。誘導、迫使別人去懺悔,這是對人權的侵犯。但是,考驗在性質上與懺悔不同。懺悔是對立著的雙方,一方向另一方去懺悔。而考驗是同方,是同一陣體裏爲完成共同目標的思想和行爲。考驗與懺悔不可混爲一談。
學者B:在氣功界的一些門派裏,廣泛的應用著考驗。要學員贊助掏錢,就宣佈這是對修煉者,練功者的考驗。如果拿錢了,考驗就通過了。考驗的本質依然是統治者統治從者的一種手段。是爲了使從者去完成某項使命,去實現統治者目的的手段。
學者C:這種論斷有嚴重的立場性錯誤。考驗是發生在基本利益一致,目標一致的群體之間。是調動群體中的個體爲實現共同目標,共同利益而奮鬥的手段。基礎不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而是志同道合的關係。
學者D:但是在氣功界的門派中,考驗是應用在謀私利上,應用在愚弄學員身上。表面看是同一陣體,但同一陣體裏,依然存在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考驗的實質依然是統治者對被統治者的考驗。在人與人的關係上,性質是與懺悔相同的。
學者E:考驗與懺悔不僅在形式上不同,在內容和方法上也有區別。既然形式與內容皆不相同,根據辯證法的六點論,其本質必不相同。懺悔是一種自我精神安慰。一個人偷了東西,做了虧心事,總怕鬼叫門,而於心不安。於是通過懺悔求得精神解脫。第二天仍去偷。因爲第一天的事已經買單了,結帳了。晚上再懺悔去了帳。第三天依舊重操舊業。做六天的不妥之事,第七天去禮拜懺悔。然後,下一個六天又充滿了行不妥之事的精神力量。是故,大顛曰,一切懺悔皆爲假懺悔!真懺悔是不懺悔!
但,考驗卻是另一回事。就考驗本身來說,在形式上也有兩個不同。一種是被動式考驗,一種是主動式考驗。
被動式考驗是主考人考被考人。主動式考驗,是人在經歷中的自我考核驗證,是個自我認識過程。是個自我鑒定。
對於修行者而言,在顯態,一切被動式考驗都是次要的。應立足於主動式自考自驗,自知自明。
顯態的被動式考驗,會被一些“氣功師”利用謀取私利。甚至把被考驗者逼上絕路,如跳山崖、跳樓、服毒、自傷自廢等等。
即使是隱態中的被動式考驗,其修行原則是,被考驗者,只動心,不動爲。隱態考驗考的是心性,而不是行爲。一些練功多年的人,往往不知,不明了這個隱態考驗的基本原則,甚至誤入歧途而身亡。
而且,衆多練功者所謂的隱態考驗,大量的都是自己的虛幻映現。
過去,有的練什麽功的人,産生幻聽,一個聲音叫他從陽臺上跳下去。他認爲這是師父對他的考驗。爲表求道心真,朝聞道而夕死。於是縱身跳樓身亡。他違反了修行中隱態考驗的基本原則。即,考驗中的無爲行。
正如妙師講學中對我們所說,對於一切隱態的所謂考驗,皆不准許有任何實際行爲。而只是動動心即可。因爲那是隱界的語言表達方式,並不是讓你去做什麽。
比如,有人在功態中,觀到像徵白虎令的王冠飄來了。於是大驚失色,悲慟不已。有的卻化盡全身解數,去和王冠拼命,去擊打王冠。
實際上,又哪里來得什麽白虎令?誰又有資格去承接白虎令?僅僅是對成天喊修出去,真心求道的人,讓你自我了知一下自我。看看自我到底是種什麽樣的真實心態。是讓練功的人有個自知之明。而並不是要你去做什麽?修的是心,而不是讓你有所爲。這種隱態被動式考驗,實質仍是給你一個主動式自考自驗的機會。
在顯態上的考驗,如果主考人是想通過考驗被考人而達到某種目的,那就和讓人懺悔的性質一樣。
以前,曾見識過幾位年青的江湖氣功師。對一群學員說,若真心想學功,那就每人交50元。看看你們是不是真心學功。
錢,是對人的一個重大考驗。大多學員都不吭聲了,在這種真刀真槍的考驗中退縮了。
此時,有一個學員,心一橫。拿出50元交給了氣功師。氣功師微笑著對他說,是真心給的嗎?答,是真心!又問,是發自內心的,心甘情願給的嗎?答:是的,一點不假!再問,那我就收下了,你不後悔嗎?答:不後悔!永不反悔!
於是,氣功師笑曰,我是考驗你們,我要你們的錢做什麽?!說完,把50元退給了那個勇敢的學員。此時,衆學員松了一口氣。這時,只聽氣功師說,你們若是真心來學功,交50元還算多嗎?可見心不誠?心不真?現在,我再說,真心學功者,就交錢,多少自便!!!
衆學員一擁而上,這個拿50元,那個拿100元,有的拿200元,300元……
氣功師收了一大把錢。笑問,是真心給的嗎?衆人斬釘截鐵地以宏亮的聲音回答,是真心的!又問,我若真收下,你們不反悔嗎?衆曰,絕對不反悔!你收下就是。
氣功師把錢全部收下了……考驗成功!而衆學員,個個猶如啞吧吃黃連……他們經歷了一場嚴峻的考驗。
人往往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氣功考驗使一次次的氣功高潮,跌入低谷。
* * * * * *
<七>
學者F:懺悔是典型的宗教內容。不少氣功門派都在應用懺悔、發誓、發願來發展門派勢力,進行門派統治。考驗雖是宗教懺悔的一個變種,但是,在顯態中,爲成就某項事業,往往就要對負有重任的人進行種種考驗。若不經歷考驗就確定承擔重任的人,往往會造成重大失誤,會使某項事業蒙受損失。故而,一概否定被動式考驗,只承認主動式考驗是不圓滿的。
學者G:如果設置一個圈套去考驗人是否能承受重任,這是對人權、人格的侵犯。
只有主動式考驗,即自我考驗才符合人道。一切被動式考驗都是基於統治人、奴役人的思想。若是爲確定承接重任的人選,應該是考核,而不是考驗。
考驗是事先設置課題,去觀察被考驗者的行爲反應。而考核不是人爲設置的課題,而是通過被測人正常處事的經歷,行爲去核定。
學者H:考驗在人,天道無驗。有爲考驗,無爲無驗。人天不同,道亦不同。懺悔考驗,皆屬人道,而非天道,無關緊要。天道有常,無需考驗。黃道運行,無懺無悔。懺悔考驗,皆屬人爲。出界修心,界內修爲。心不動爲,爲所未爲。心動無爲,無爲有爲。
答:已是中午12點55分。午時已過,暫且休會。
* * * * * *
學者甲:現在是下午3點45分。轉來一封四川來信。信文是九五年十二月廿四日寫的,不知何故是壓在什麽地方了?現在才轉過來。信文如下……
從第九篇第九章的真懺悔一文裏,那精闢的論述發人深省!由此,使人聯想到另一個與此有關的問題,“考驗”。
很多氣功門派裏,都有對門人、弟子、信徒的種種考驗。如道考、魔考、色考。考誠心、考道心、考佛心、考信心,考忠心、考耐心、考靜心、考毅力。考最能吃苦、考最能委曲求全……這些考驗也同懺悔一樣,更爲廣泛的應用在各宗教、各門派的修煉以及人類的社會生活之中。
現在,後學回想那種種考驗,不也是勢力統治的需要,是形成凝聚力的需要。
如果說,懺悔是以溫柔的手段誘導人們心甘情願的接受他人的統治。那麽,考驗則是以強暴的手段,不敢怨言地接受他人的統治。這一強一柔的兩種手段,使人們完全喪失自主性和抵抗力,成爲任人宰割的羔羊。而且還發不出半點呻吟!
如果有考驗的話,那也應該是雙向的。應是雙方考驗。否則,人人都可以自稱天下第一,而讓衆人接受他的考驗,接受他的統治?
學者乙:考驗的雙向性大概是不可能的。這裏有個“求”的問題。誰是求者,誰就成爲被考驗者。而不存在求者去考驗被求者的問題。如果你要擺脫考驗。那麽你就應該而且必須於心無所求。在《修行者》教材中,反復強調要於心無所求,否則,不僅層次上不去,而且極易走火入魔。
衆多門派,宗教之所以能使用考驗這種手段去奴役信徒。就是利用信徒心中有求。也正是因爲信徒心中有求,故而才心悅誠服的接受種種考驗。
比如,老師狠狠地批評學生,你怎麽就不求上進呢?!正是因爲這個學生心中無求,老師就無法使用考驗的手段。
比如氣功諺語,不怕你不信,就怕你不病。一有病,就會有所求。俗曰,有病亂投醫。一有求,就上鈎了,考驗隨之而來。
學者甲:信文接著說……有些練功者,面對功態中的人物,爲了表白自己求道的決心、勇氣、誠心,從容地從樓頂跳出……
學者乙:他是喪生在他的求心上。
學者甲:信文接著說……現在,我想知道,九宮及大日宮對吾等後學,是否也有某種“考驗”?不知妙師您如何看待考驗?
答:聖觀音早已代表九宮和大日講了,要於心無所求!不要輕易走上修行之路。釋佛也講了,人身難得,好好生活。
至於一個人應該如何對待考驗?那要看你的追求和目的。有時,爲完成某項追求和目的,就不得不經受種種考驗。經受考驗也是被考驗者爲實現追求的手段。
比如,你爲了辦某件事,需要蓋十個章,你就得小心的經受這十個章的考驗。甚至你還要帶上兩瓶酒去接受考驗。雙方都明白,章蓋上了,考驗就失效了。故知,考驗是假的,被考驗也是假的。僅僅是一場戲,戲名叫考驗。是個喜劇,但有人演成了悲劇。
學者甲:信文講到第二個問題……
很多門派,功法,都講根基。宗教裏也講根基。和尚您也說,蘇小妹根基不凡……後學很想聽聽和尚您對根基問題的進一步開示?
後學認爲,根基與下述三個方面有密切關係。一、該人在神學歷史上的位置。二、累世修行的情況。三、該人本世的使命任務。
如果僅指一個人的一般根基,就主要是指前兩個方面。現實根基的意義是,該人本世修行的速度及其本世所能達到的最高層次。
答:“根基”是宗教界廣泛使用的術語。根基一語被廣泛使用在氣功門派中和一些文藝作品中。在佛門,根基往往是指佛緣。用現代語講,根基就是社會關係與社會背景。是指你起步的基點。
比如,甲的社會背景是,親朋都是本市局長。乙是農民家,八輩之內沒有過當官的。兩人同時到一個單位去工作,根基不一樣。
又如,甲是大學文化,乙是小學文化。兩人根基又不一樣。
再如,甲是上面重點培養物件,下來是渡金的。乙是上班爲了生活。根基也不一樣。
甲乙雖在同一崗位上工作,但兩人的起步點不一樣。是故,人不要和人比,在修煉這條跑道上,自己和自己比。
學者甲:下面一個問題是,大靈是不生不滅的,它既不能消失,也不會新生。那天界的父子,母女關係又是什麽意思?
答:天界的這種關係,不可按人道的血緣關係去理解。它似乎是一種“情意”關係,而不是血緣關係。以前並未過分注意這個問題。
記得在第一百八十幾集裏,阿森來信,說玄龍設置了一個墓,墓碑上有心國狐的名字和生辰八字。當時,吾見信後,覺得很奇怪。天界又哪里來得生辰八字?而且生辰八字又怎麽會對天界生靈起作用?於是,忽然想到,且查查心國狐的生年?結果發現,查至多少億年也查不到盡頭。方大悟,大靈不生不滅,無始無終。
既如此,比如,三月三羅地幹布的生日又是如何來的?那是指一次極重要的,複生紀念日。其他天界仙佛的生日也是如此定的。而並不是說,從那一天,他才存在。
天界的親緣關係,一般是指兩個方面。一是借助她的造業形成的“立所”,使宙心中的你,或是在虛空中無所依的你,得以“顯形”。二是,當喪失能量成死靈狀態時,借助她的力量得以“復活”。
就九天而言,實質是一個大家族。所有的一切昊天國人,都是親緣關係。其總根在媽祖。是故,在九天的天規中,任何人之間不准以母子或母女相認。
戰團關係,其實就是“親緣”關係。一切中華人,甚至不能局限在中華人內,其原始的原始,是一個家族。即昊天家族。
學者甲:其又問,磁帶的加持作用,是九宮加持而不是磁帶加持。爲什麽加持級別不同?
答:是三種原因造成加持力的不同。一是錄製時,對應的角度不同。二是複製時,複製者是否保持了按原頻錄製。不同的音頻對應的光頻不同。三是,使用者的心相應狀態,是否能全頻接受。是緊張狀態還是放鬆狀態也是十分重要的。錄音的一個極大的作用,在於呼喚大靈的記憶,使之一次次恢復對以往的回憶。
<八>
學者甲:信中又問,加持要有四級級差。那麽,出山傳功的一些四級氣功大師,其隱界師應在八級。而這些大師在傳功中打妄語,其師爲何不管?
答:大多數是根本不知冥冥中是誰在加持,而妄以爲是自己的本事。有時甚至是另一種情況。比如,你需要對某處進行清理。於是花錢(加持)買一包衛生紙。當一卷紙用完時,衛生紙的使命也就完成了。這個就是他的(衛生紙的)修行中點。要延遲中點的到來,只有保持,不斷地保持自身的潔淨。一旦玷污,就會被投入垃圾堆。
學者甲:接下提出,請和尚開示《六祖壇經》。
答:吾手頭沒有《壇經》。四處遊走,身無任何經文。以往需解經時,就臨時借本經書。解完之後,就還了回去。解完也就忘了,也記不住。而且就同一卷經文而言,每次解也不一樣。時空的不同,體味也不同。
學者甲:信文最後要求,請和尚對孔子也評說幾句?
答:這不是編筐,讓吾把古聖人一個個都得罪個遍,得罪個夠嗎?
學者甲:師對老子都能點評個一、二。對孔子又爲何不能?
答:跟老子又是一層關係,佛道不分家嘛,說說笑笑無所謂。只是與孔聖人沒開過玩笑。而且他又總是爲人師表,一本正經。不像老子寫的《道德經》,道經部分講的不錯。但德經卻下道了。道經講的是天道。德經就拐到人道上來了。使後人誤把德經當天德!這是老子的筆誤之處。你擡頭看看……他在上面不住地點頭。
孔子,難爲他奔波一生。所取成就不易,還是不評說爲好。孔子一生走的是人道。老子走的是天道。不一樣。
學者甲:天道行是不是十分講究根基?
答:根基可以理解爲根源和基緣。根源是指你的根系何方?出處?是沿宙心哪條根脈下來的。根又分根,分根又分根。要找到自己的根。最簡便的辦法就是尋找自己的戰團。真正能幫你的,是當初生死與共的夥伴。找到了戰團,可以說就是找到了根。有了根就好辦多了,平時說話常講,“此人辦事有根”。即有把握了。有了根,再尋源。觀音法門中的“循性逆流”,就是尋源。要“循性”方可“逆流”尋源。循性就是先找根,沿根去尋源。
基緣的實解應是機緣。所謂機緣就是逢機隨緣。機是機遇,緣是緣份。故知,“根基”含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根本,二、淵源,三、機遇,四、緣份。
有緣份才能有所“遇”,有機遇方能找到根本。知根本才能逆流溯源。即返本歸真,歸一。是故,初始全在於有沒有這個緣份。遇到了,就是緣份。無緣份,遇不到,當面錯過。正是,有緣千里會,無緣對面生。
學者甲:孔子奔波一生,不就是收集了民謠彙集成《詩經》。其弟子又根據他的言論彙書成《論語》嗎?又爲什麽尊之爲聖?
答:孔子的傑出成就是《易大傳》。即對《易經》的解注。孔子當時知道西方釋迦已成聖,也知道了老子所言之大道。知道除人之外,尚有鬼神的存在。但他主張,人生在世應立足於人道。對鬼神應敬而遠之。人道行就是要造業,就應該是男歡女愛,生生息息不止。這是天地賦予的人生的權利。孔子的著作和思想,就是人道行的準則。故稱之爲人聖。
學者甲:又轉來四川一位教育工作者寫的信。他說,《修行者》一書前後有矛盾之處。一方面論述宙心是最高終的。一方面又談不要去求仙成佛成道。他希望能一起研討,因爲他深知社會上的氣功師對學員的手法,與他多年搞教育工作的手法是一樣的。就是先要把學生嚇住、唬住、鎮住。
答:這是概念上的混淆。又把天道與人道扯到一起去了。
用嚇唬、鎮住的手法去對待學員和學生,是下流手段。不是中流和上流方法。理窮才唬、才鎮。唬與鎮中又加之以騙。往往小學生或初中生畢業時,大罵老師校長。因爲他們明白了。
學者甲:此位在信中說,行女神功三個月,收益很大,使他的西天月明亮了,摩尼珠也能時隱時現。並說在功中通靈時,得知兩件事。一是,心月狐已離開碧羅雪山,現在南嶽衡山。二是,女神功之傳人“五七”,是指烏溪水邊烏溪鎮上的一位27歲姓於的女子。只知烏溪是長江一支流,但不知屬何縣區?大師,這烏溪又在何方?
答:烏溪在四川界內。“神農頂”西側。現在不叫烏溪,叫大寧河。烏溪鎮也不叫烏溪,叫巫溪。此地在巫山之北。西是神農頂峰,南是巫山十二峰和白帝,北面是大巴山。交通十分不便。
學者甲:師爲何不去尋尋此人?
答:多次巫山白帝過,只是那神農大巴巫山之中的巫溪,十分閉塞。當地土語無法交流。去年十月份,曾投寄巫溪鎮《修行者》第十三篇五本。也不知會是何人能收到?算是投石問個路。
學者甲:看來這位四川教師修女神功已有成了?若能克服“法障”,那成就還會不小?
學者乙:那巫溪女子又會是什麽樣?
答:火鳳命。原是九天玄女九宮中人。人生命運極爲坎坷艱難。大約在第一中點期時,還會獨身。或離或喪。
* * * * * *
<九>
學者甲:看來這位巫溪“白巫”女就是斷後白虎了?
學者乙:爲何叫“白巫”女?
學者甲:巫山白帝的女子,簡曰“白巫”女。
學者乙:長江三峽工程一修,巫山一淹沒,附近村鎮大搬遷,那巫溪女子可就沒個地方去找了?也不知她這一世可有這個機緣?也不知可有“好事”者能前往查尋?
答:辦這些隱界的事情,需要精力和經費。不是件容易的事。
學者乙:師在巴東狐山上,一呆就是五個月了,可是爲等那巫溪女?
答:原打算去麗江。但行至此,就不讓前往了。
學者甲:山下送來一封雲南大理州雞足山來的信。信文是九六年二月一日寫的。正是麗江大地震的前夕。今天是二月十七日,信整整轉了十五天。信文如下……
看書“修行”,自有“奇妙”在中。一是練功中,全身向外發冷氣,右背肺俞等穴跳動不止。
奇怪的是,煉功數月,時患感冒。時好時發,隨其自然。
冬至節三天,有“巧家”的杜雲功友,“昆明”的牛楊功友來雞足山一起練女神功。我們都看到了黑秘洞口,此洞直通麗江古青潭……
杜牛兩位隨洞進去,只見遍處荒郊古墳。無邊的墳場……每個墳前都立有古碑。杜牛兩位終於在一片墳碑之中,找到了他倆自己的墳和碑。
大概,這就是雞足山的神奇奧秘所在吧?
* * * * * *
學者甲:那古碑上會刻有什麽?
答:自己的出處,戰團。參加的大戰以及陣亡的背景。
學者乙:我想,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古碑古墳,那時,一定會是很傷感的……
學者甲:也會驚喜異常。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根基”。如今,我才真正了知,根基是什麽?根是墳墓,墓是墓碑。
* * * * * *
一九九六年二月十七日 紅狐
欲知後事,請閱修行者第二十八篇斷後行第249集“千年一回”。
千年等一回……
無怨無悔……
* * * * * *
尾 聲
學者甲:雲南大理的來信說,在通往麗江古青潭的黑秘洞中,發現大迦葉就隱在其中的“華首門”?
答:……
南無雞足山光明界,
大威大勢至菩薩!
學者甲:中國佛門四大道場。這雞足山第五大道場,是何人所立?
答:是本和尚訂的,本和尚立的!
* *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